青海|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展现历史 激励后人

“1964年10月16日 , 沙漠深处惊天动地一声巨响 ,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 。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的原子城纪念馆里 , 小学生杨玉婷作为“红领巾”讲解员 , 正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
2019年起 , 原子城纪念馆开始与当地祁连山小学、西海民族寄宿制学校等联合开展“红领巾”讲解员招募工作 。 “让学生参与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工作中 , 一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历史、实践锻炼的机会 , 另一方面丰富了讲解服务手段 , 优化了教育形式 。 ”原子城纪念馆馆长马清芳介绍 。
伴随着讲解员的讲述 , 观众走进“伟大成就”展厅 , 环绕的折叠屏和音响设备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大漠中的试验场 , 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引来热烈欢呼 。 这些身临其境的感受 , 源于该馆今年3月起开始的改陈布展工作 。
“改造后 , 在实物、图文资料的基础上 , 融入了全景体验、投影动态展示、沉浸式观展等多媒体互动技术 , 提升了观展的互动性、参与性 。 ”马清芳说 。
为了在更大范围讲好原子城红色故事 , 原子城纪念馆成立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 , 深入社区、院校、企业开展宣讲活动 , 通过快板、话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 , 向观众演绎“两弹一星”的故事 。 “每一次讲解 , 我的内心都会涌出无限的感动 。 ”宣讲员张海花说 , “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是我最自豪的事 。 ”
原子城纪念馆还注重做好红色资源的研究与发掘工作 , 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多场“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讨会 , 先后走访多位曾参与核研制、核试验的干部专家和职工 , 征集了大量实物和历史文献 , 为丰富讲解内容、提升展陈质量夯实了基础 。
【青海|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展现历史 激励后人】《人民日报》(2021年08月28日06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