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当实验室里的人类胚胎长出心脏,是进步还是灾难?

【IT|当实验室里的人类胚胎长出心脏,是进步还是灾难?】5月之前,在数次轮回的第13天,科学家阿里·布里凡(Ali Brivanlou)面临着一项痛苦的任务,13天前刚刚解冻了几十个人类胚胎,将它们放入单独的培养皿中观察发育最初阶段的成长情况,这是全世界少数研究人员才能拥有的经历,如今,他知道这一切必须结束 。
这些胚胎很快就会触碰“14天规则”,这是一个国际共识,即人类胚胎应该在实验室中培养和成长到受精后14天,第14天大约是原始条纹出现的时间,出现原始条纹标志着胚胎开始分化成各种各样组织 。
“这是我一生中不得不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之一,但现在是停止这项实验的时候了 。”在第13天,研究小组将胚胎从培养皿底部剥离并冷冻起来,来遏制下一步发育 。“我们不知道在那之后会发生什么 。”
《自然》最新发布的文章记录着他寻找答案的经过 。
14天,生命的分界
今年5月,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ISSCR)发布了新的指导方针,放宽了14天的规定,消除了硬性障碍 。虽然世界上只有少数实验室完善了培养人类胚胎至14天所需的技术,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 。放宽后,合法国家的实验室向监管机构申请许可,继续进行超过14天的研究 。
这种研究可以揭示在人类发育过程中,在胚胎通常植入子宫后(受精后一周左右)会发生什么 。此时胚胎开始经历 “胚胎发育 ”的阶段(大约在第14天至22天之间),身体的主要结构逐渐产生,也给器官生成奠定了基础 。
基于此,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流产和许多先天性出生缺陷产生的原因,其中还藏着细胞如何分化为组织和器官的线索,这可能会促进再生医学的发展 。昆明科技大学的胚胎学家李天庆说,“中国的部分研究人员也正在讨论是否要改变国家政策,目前也规定14天的截止日期 。”
反对的声音同样存在,发育生物学家纳奥米·莫里斯(Naomi Moris)说:“我对将人类胚胎作为一个研究系统持谨慎态度 。”
作为规避边界的一种方式,研究人员在过去五年中开发了一系列的人类胚胎模型,其中大多数是由干细胞的混合物形成的 。这些模型模拟了早期发育的多个阶段,可以不使用接受体外受精(IVF)的人类胚胎 。到目前为止,14天规则并不适用于这些胚胎模型 。但是,随着它们变得更加复杂,有可能形成可识别的结构,甚至是器官,它们也进入了伦理灰色地带 。

IT|当实验室里的人类胚胎长出心脏,是进步还是灾难?
文章图片


受精十天后实验室培养的人类胚胎,显示将成为胎儿的细胞呈紫色 。图片来源:剑桥大学
14天规则最早于1979年提出,当时试管婴儿技术出现,人类胚胎首次在体外存在,到2006年,14天规则已在研究界牢固确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