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专业有门不教算法的“伦理必修课”
■这门课不教编程和算法 , 而是在讨论这样一些问题:你们今后开发产品时 , 能否遵循个人信息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能否抵制“大数据杀熟”的商业利益诱惑?自动驾驶如果发生交通事故 , 该由谁承担违反注意义务的责任?智能语音系统为何不能假冒人类 , 而应在对话中告知用户自己是机器人?
■采访人员 俞陶然
9月13日是上海交通大学开学第一天 , “人工智能思维与伦理”课程在闵行校区开讲 , 近100名本科生聆听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吕宝粮的第一讲 。 “我还以为这门课要教编程和算法 , 没想到吕老师主要讲的是伦理问题 , 感觉更接近文科 。 ”人工智能(AI)专业大一新生卜家梓告诉采访人员 。 周一晚上 , 小卜就写好了课后作业《“信息茧房”中的现代人》 , 对网络媒体的智能算法推送做了反思 。
这门课程是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的必修课 , 其他专业的学生可选修 。 主讲教师共有4人 , 其中3人是人工智能科学家 , 另一位是法学家 。 来自商汤的人工智能专家作为企业特邀讲师 , 也会为学生上课 。
吕宝粮和交大凯原法学院教授郑戈认为 , 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科技伦理课程很有必要 , 可以为未来的算法工程师、软硬件开发人员输入伦理意识 , 防止新一代信息技术被误用或作恶 。 教授发问引发未来精英思考
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有哪些典型应用?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原则是什么?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是不是杞人忧天?“人工智能思维与伦理”第一课上 , 吕老师讲的内容很快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 据了解 , 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是交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 , 旨在培养这个领域的行业精英 。 开设这门大一必修课 , 是为了让未来的精英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伦理、法律的关系 , 从事技术研发时能恪守道德法则 。
“你们今后很可能成为IT公司的研发人员 , 在开发产品时 , 能否遵循个人信息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能否抵制‘大数据杀熟’的商业利益诱惑?”吕老师的发问 , 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 据介绍 , “最小必要”原则是指移动互联网产品采集用户人脸、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时 , 要有明确、合理的目的 , 并应当限于实现目的的最小范围 。 “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企业利用用户数据 , 对老用户抬高价格的行为 。
【|AI专业有门不教算法的“伦理必修课”】作为脑机交互专家 , 吕宝粮还介绍了他与瑞金医院合作开展的“基于情感脑机接口的难治性抑郁症评估与治疗”项目 。 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抑郁症患者 , 也涉及伦理问题:一是临床医学研究伦理 , 二是DBS参数调节伦理 。 “由于参数调节不当 , 澳大利亚一名帕金森病人接受DBS治疗后 , 变得性欲强烈 。 如果他因此犯罪 , 谁该承担法律责任?”这个问题 , 又一次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
推荐阅读
- 货运|湖北鄂州花湖机场迎来校验首飞,系我国首座专业性货运机场
- 花湖|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花湖机场即将启航
- 全频段|瑞声科技:为小米12 Pro专业定制两大解决方案
- 冥想|今年,你「自我内耗」了吗?周三直播间专业导师带练“用冥想降低内耗”
- Apple|苹果正在停止在纽约市的所有门店零售服务
- 智电|你的纯电MPV,为什么需要一个专业户来操刀?
- 作业|全球首个专业化干散货全自动码头投用
- 人物|男生15岁读大学跨专业直博清华 感言要努力把握看不到的机会
- 男生|男生15岁读大学跨专业直博清华
- 地方|华为发布六大数据存储新品,打造专业存储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