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上北斗织就智能时空服务网

采访人员 刘锟 
一年前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 然而 , 天上的北斗卫星有了 , 地上如何用好 , 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  
前不久 ,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微博上发布的一则“车道级导航深圳实测”的视频 , 引起众多网友围观 。 雷军在微博上说:“相比传统导航 , 可高清显示当前道路的车道数量、地面标识标线、出入口、特殊车道等 , 帮助减少违规行驶 , 并且在高、快速汇出入口 , 可提供精细指引 , 减少错过出口导致的绕路问题 。 ”有用户评价 , “再也不怕走岔路了” 。  
这得益于北斗特色服务——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 。  
提供这项服务的正是位于上海杨浦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 。 “这就是我们能够提供精准定位的法宝 。 ”千寻位置CEO陈金培指着公司展示墙上一块布满密密麻麻小圆点的蓝色大屏告诉采访人员 , 这是千寻位置建设并运营的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 每一点就是一座北斗地基增强站 , 这样的站点已经遍布全国 。  
这一系统的建设 , 目的就是使北斗系统实现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 。  
陈金培解释 , 单纯依靠北斗卫星定位是存在偏差的 。 一方面 , 卫星的轨道会带来误差 。 要计算精确的电波传输 , 首先就要知道卫星的轨道在哪个空间的哪个位置 。 其次 , 要知道电波传出的精确时间 。 这种时间必须精确到纳秒级 , 稍微有一点改变 , 传输到地面误差就会很大 , 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同时 , 卫星信号传输还要面临电离层的干扰 , 这对电波的传输速度、方向都会产生各种影响 。 另一方面 , 天上的卫星是动的 , 地上的应用终端手机、无人机等也都是动的 , 必须有一个基准做参考 , 才能做到精确定位 。  
【|为天上北斗织就智能时空服务网】“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就是实现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定海神针” 。 通过在地面建设基站监控轨道 , 用基站反演电离层干扰 , 同时通过基站作为地面基准 , 给地面物体提供精准的坐标参考 , 可以使北斗的定位精度甚至达到毫米级 。  
几千个站点的建设 , 覆盖我国广袤的国土 , 放眼全球 , 这样的技术模式史无前例 。  
“面向未来百亿级终端设备对时空智能服务接入的需求 , 这张网必须覆盖全国 , 只在一两个省建网络的话 , 没有意义 , 手机或是汽车不可能只在一两个省市推出 。 要把全国几千座基站连成一张网 , 需要几千条专线 , 对这张网络的稳定性、可用性、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 ”陈金培说 。  
踏入“无人区” , 千寻位置靠的是一支又懂互联网 , 又懂地球科学、空间科学、气象科学等技术的百人算法团队 。 从地基增强站的接收机、“潜龙”时空服务器到地基增强系统的软件算法全部自研 , 系统全部使用国产设备 , 构筑起一张实现“厘米级定位、毫米级感知、纳秒级授时”的“时空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