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君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寨卡疫苗 有望填补临床空白

央广网上海10月11日消息 10月8日 , 君实生物(688180.SH,1877.HK)宣布与中科院微生物所签订合作协议 , 将携手高福院士团队共同开发寨卡病毒疫苗 。 目前 , 全球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手段 , 该项合作有望填补临床空白 。
这也是继新冠中和抗体药物埃特司韦单抗(JS016)项目之后 , 君实生物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开展的第二次合作 , 标志着君实生物开启全面布局抗感染领域 。
潜在市场或超百亿美金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7年从一只来自非洲乌干达寨卡森林中有发热症状的恒河猴体内被首次分离得到 , 因此得名“寨卡” 。 此后70多年时间里 , 由于寨卡病毒引起的症状轻微且消退较快 , 极少有寨卡病毒相关的研究 。
然而 , 在2015-2016年 , 寨卡病毒突然在巴西、美国、东南亚地区爆发 , 很快扩散至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 , 并与胎儿流产、新生儿小头畸形、格兰-巴雷综合征等病例的快速增加密切相关 。 2016年 ,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宣布寨卡病毒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 据WHO美洲办事处通报 , 这次寨卡疫苗导致了53.2万例感染 , 确诊病例约17.5万 。
另据WHO披露 , 截至2019年7月 , 共有8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寨卡病毒的本土病例 , 分布在非洲、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 , 传播范围极广 , 且有较高的感染率 。 近几年寨卡病毒主要发现在拉美国家 , 尤其是巴西爆发过大规模寨卡病毒感染 , 目前仍在北美、亚太、中东和非洲等地区持续传播 。
寨卡病毒是一种属于黄病毒属的虫媒传播病毒 , 主要通过蚊媒传播 , 母婴、性和输血均为可能的传播途径 。 寨卡病毒感染轻则出现皮疹、发烧、疼痛等症状 , 重则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 , 孕妇被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新生儿的小头畸形 。
更为严重的是 , 由寨卡病毒与登革热病毒诱导的血清抗体存在严重交叉感染反应 , 不同病毒的持续感染可能导致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效应的发生 , 进而引发寨卡病毒严重性疾病或登革热病毒严重性疾病的发生 , 比如非常危险的出血性登革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 , 严重的可致死 。
寨卡病毒与登革热病毒的抗原接近 , 同属于黄病毒科 。 最新的人群队列研究发生 , 既往的寨卡病毒感染会显著增加后续登革热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而作为寨卡病毒的“亲戚” , 登革热病毒的抗体也能够干扰人体免疫系统对寨卡病毒的响应 , 进而促进病毒的复制能力 。
而麻烦的是 , 登革热的流行区通常也是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的发源地 。 两种病毒的同时流行和交叉感染问题使得疫情防控颇为棘手 。
与其他蚊媒传播疾病类似 , 控制其媒介蚊子仍然是目前预防寨卡病毒最有效措施 , 但传统杀虫剂往往成本较高且对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 而且过多使用会使蚊虫对其产生抗药性 。 市场亟需一种可用于寨卡病毒体内感染机制研究的强大工具来应对其威胁 , 对于寨卡病毒疫苗的研发显得迫在眉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