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辨率|破译生命密码,让基因“说话”( 二 )


成本下降促进了二代测序技术的普及
基因测序仪是生命科技领域重要的高端设备和底层工具 。 基因测序仪生产商作为基因测序行业的上游 , 为行业中下游机构提供核心工具 , 掌握着基因检测整个行业命脉 。
根据《全球及中国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行业报告》数据 , 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在过去数年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 预计到2030年 , 全球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达到245.8亿美元的规模 , 中国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市场将达到43.4亿美元的规模 。
“基因测序行业上游涉及复杂的多学科交叉及大量精密仪器制造和组装 , 源头性技术及完整的专利布局会构筑较高的技术壁垒 。 ”张陆琪解释道 , 高通量测序仪是集光学、机械、电子、流体、软件、算法等多个交叉学科于一体的复杂系统 , 既对单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 也对架构设计和系统集成有很高的要求 。 因此在她看来 , 高技术壁垒和长期高资金投入 , 使部分外国企业曾垄断基因测序仪的研发和生产 , 国内测序仪研发领域一度存在空白 。
实现基因测序相关设备及试剂耗材的国产自主可控 , 转机出现在2013年 。 于军介绍说 , 这一年 , 华大集团收购了美国基因测序仪制造商CG公司 , 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 , 华大集团将原本极为昂贵且形如“黑铁塔”的大型基因测序仪原型机 , 变成了多款经济可靠且拥有更高性能的桌面型设备 , 打破了国外垄断 。 “不过 , 基因测序行业上游集中度高 , 国外厂商抢先占领的市场份额较大 , 国产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商存在较大竞争压力 。 ”他直言 。
目前行业上游的测序仪生产商主要被Illumina、ThermoFisher、罗氏等跨国巨头垄断 , 国内基因检测行业头部公司如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也有设备和试剂生产 。 中游为面向终端用户的基因检测服务商 , 其购买上游公司生产的测序仪器、配套试剂等 , 为用户提供基因检测服务 , 从中收取服务费 。 下游则为基因检测服务使用者 , 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和个人用户等 。
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测序成本的下降 。 华大集团CEO尹烨曾指出 , 1990年开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 来自6个国家的约8000个科研工作者用时13年 , 才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 , 耗资38亿美元 。 而今天 , 在中国 , 一天就可以为几百人做基因组测序 , 每人只需要约500美金 。 “测序成本下降看似降低了产业市场规模 , 实则促进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普及 , 从而为基因测序行业快速增长带来机遇 。 ”于军说 。
张陆琪也认为 , 成本下降将催生更多的行业中下游应用场景 , 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 此外 , 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以及肿瘤基因测序服务需求高速增长 , 将进一步推动行业中下游的发展 。 随着中游测序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 测序服务提供商对测序仪器及试剂耗材的需求也日益提升 , 有利于扩大行业上游的市场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