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 , 5个飞行器需要飞行2年至5年不等的时间到达指定位置 。 现已掌握的全新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 大大缩减了此前方案的飞行时间 。
杨孟飞透露 , 立体探测的每组探测器质量大约为3500公斤 , 有效载荷约400—600公斤 。 利用多天体借力技术、高效推进舱、电推进技术等航天技术 , 中国有能力实现探测器的超远飞行和准确入轨 。 预计发射后3年 , 太阳立体探测系统将具备太阳中低纬度区域全覆盖、连续观测能力 , 发射后5年具备太阳全方位立体探测能力 。
立体探测势在必行
从最早的先驱者号到比水星还靠近太阳的太阳轨道器 , 国际上已经开展了多项对太阳的探测任务 。 中国曾开展太阳空间望远镜的预先研究 , 也曾对“追日”的“夸父计划”进行过预研 , 其探测器设计轨道在距离地球百万公里的位置 。
当前的形势发生了新变化 , 国际任务已经触达新深度、带来新认知 , 例如帕克号太阳探测器 , 是有史以来最接近太阳的人造物体 , 并首次实现了距离日心约9.5个太阳半径处的抵近探测 。
与会专家认为 , 我国开展立体探测势在必行 。
一方面 , 它将给太阳物理的研究和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高质量的数据 。 在研究了40多年太阳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看来 , 太阳物理仍然存在一系列重大前沿科学问题 。
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不存在第二名 。 “要实现全面、准确、及时、有效的空间天气预报系统 , 对太阳立体探测亦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表示 。 因此 , 要开展太阳物理中前沿科学问题以及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 , 中国必须构建自己的立体探日系统 。
另一方面 , 整个项目可带动外围支撑技术和体系的发展 。 例如 , 我国的太阳探测仪器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 数据处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短板 。 倘若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指引 , 15年至20年的努力将有望实现高性能有效载荷的突破 , 同时也可以多条腿走路 , 倒逼技术路线创新、数据处理方法创新等 。
“太阳立体探测项目将是融合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系统工程 。 ”杨孟飞说 , 它的建立将促进太阳物理科学研究、空间天气预报应用和航天技术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解决太阳物理前沿科学问题、提高太阳活动和空间天气预报能力;推动我国太阳空间探测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
【探测|中国科研团队提出大胆设想——全方位立体探测太阳】本报采访人员 张佳星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
-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喜迎新年和人机共融时代
- 观众|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携多款机器人亮相
- 观众|古筝机器人现场演奏,32件展品亮相中国科技馆“智能”展厅
- 疫苗|中国生物:全球首支获批使用二代新冠疫苗将在阿联酋用于序贯接种
- 风险|筑牢安全线 打造防护堤 中国移动为5G业务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