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望星空 天和闪耀( 二 )


“远距离相互捕获 , 其实就是两个航天器在相距100公里甚至更远的时候 , 就能发现对方 。 ”马杰介绍 ,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 不但要知道两个航天器相距多远 , 还得知道其分别以多快的速度在飞行;相互间的位置是在上面还是下面、左边还是右边 。 “如果不知道这些 , 两个航天器别说实现‘太空之吻’ , 可能永远不会见面 。 ”
那么 , 怎样才能获得精准的数据 , 进而顺利实现交会对接?其中 , 雷达的作用非常关键 。 马杰表示 , 空间交会对接难度很大 , 为此 , 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从1999 年起就开始潜心研究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 并自主研制出适用相关任务的微波雷达 。
“十年磨一剑 , 2011年参与中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 , 以优于工程总体要求的卓越表现首战告捷 。 ”马杰告诉采访人员 , 此后的十年间 , 该微波雷达不断优化升级 , 持续刷新减重、降耗、性能提升记录 , 2020年跨越38万公里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 微波雷达形成三代产品 , 实现通用化、平台化发展 , 由点的突破转为面的拓展 。
实时测控为在轨航天员保驾护航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神舟十三号任务总工程师谢剑锋介绍 , 此次发射及交会对接任务面临着对接方式新、在轨时间长、处置要求高等难点 , 为此 , 团队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 。
由于神舟十三号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 , 径向对接期间组合体和飞船大幅度姿态调整 , 对中继测控和飞船能源带来较大影响 , 对测控支持模式和飞行程序安排带来新的变化 , 增加了地面监视判断和应急处置的难度 。 针对诸多变化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任务团队优化设计方案 , 细化决策判据 , 创新设计了以空空代传为主的测控模式和并网供电模式 , 有效克服了通信和供电难题 , 大幅度提高了交会对接的安全性 。
“为确保应急故障及时有效处置 , 我们仅针对神舟十三号任务就设计了400多个故障预案 , 组合体相关预案高达2500个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工程师孙军说 , “最紧急时 , 15秒内就必须完成发令处置 , 这不仅是对预案设计的挑战 , 也是对人员支持能力的巨大考验 。 ”
为了锻炼岗位人员能力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完成空间站组合体在轨日常运控工作和后续相关任务联调联试准备的同时 , 还针对神舟十三号任务岗位人员职责、操作流程、值班计划等进行进一步优化 , 加强岗位训练和考核 , 有效提高了团队任务完成的能力 , 将严慎细实、万无一失落实到每一次操作里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望星空 天和闪耀】(本报采访人员 张亚雄 本报通讯员 董佳莹 宋星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