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社恐”究竟为何物?轻度“社恐”可以自愈吗?( 三 )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 , 刘利的心理活动可以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 。社交恐惧症往往与认知加工偏差有关 , 比如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 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
“社交恐惧症患者之所以在面对社交人群时焦虑 , 是因为担心自己举止失当 , 害怕因此而被人群嘲笑或是得到负面评价 。他们也害怕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被别人识破 , 进而得到负面评价 。”牟晓东总结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形式 。
为了提高社交能力 , 刘利也曾看过社交沟通技巧的相关书籍 , 但他感觉这对改善他的社交恐惧症状帮助不太大 。“我学会了很多交流技巧 , 但依然害怕和人聊天 。每次聊天时我都很在意对方的感受 , 于是就事事顺着他们说 , 不表达自己的感受 。”刘利说 , 很多“社恐”人都像他一样 , 内心其实很期待一段愉快的交流 , 所以会在社交时“讨好”对方 。但“讨好式”社交的感受并不好 , 于是很多“社恐”便慢慢放弃了社交 , 越来越不愿意主动和外界接触 。
“哪有人喜欢孤独 , 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博士王明睿借用村上春树这句话总结了“社恐”人的复杂心态 。“社交恐惧症人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社交中无法获得认同感 , 或者说害怕在社交活动中得不到内心希望的认同 。”王明睿分析道 。他认为这和教育方式有关系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认可 , 比如在交流中得到老师的认可、亲戚的认可等 , 而不是鼓励孩子在社交中单纯地表达自我 。”在他看来 , 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长大后对获得认可的需求非常高 , 一旦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期待中的认可 , 就容易产生回避心态 。
3、“社恐”需要治吗
“80%的‘社恐’人不必进行相关治疗 。”这是牟晓东根据接诊经验得出的数据 。“这部分患者虽然也有社交恐惧的相关症状 , 但可以通过做不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减少社交活动频率等保持正常生活 。”
那么社交恐惧症状达到何种程度就应该求助专业人士呢?牟晓东给出一个判断标准:社交恐惧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 并且严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 。
“当社交恐惧症已经给日常工作、生活造成障碍 , 使得社会功能受损时 , ‘社恐’人就该考虑求助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了 。”李一花说 , 患者在就医前也可以先做一些医院或心理机构发布的相关自测量表 , 判断自己社交恐惧症状的严重程度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