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买课如山倒学习如抽丝” 年轻人付费买课能否化解知识焦虑?( 三 )


回顾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历程,很多人将2016年作为“知识付费元年”,喜马拉雅、知乎、得到、分答、果壳、36氪、豆瓣等网络平台纷纷推出付费课程、付费阅读、内容打赏、有偿问答等产品和服务,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知识付费也踏上了发展“快车道” 。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宅经济”迅速走红,人们比以往呈现出更加强烈的知识付费意愿,其间63.1%的中国用户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 。
但与此同时,付费课程品质良莠不齐、知识点碎片化、广告宣传“贩卖焦虑”等情况也频频被人诟病,知识付费也从“一窝蜂”“抢着上”逐渐走进了冷静期,曾经处于行业风口的知识付费开始进入了更为焦灼的“下半场” 。
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亏损68.66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约380%,且无法保证能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同样主打“耳朵经济”的荔枝从2018年至2020年也处于亏损之中 。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平台方都开始思考,知识到底能否作为“快销品”而存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用户友好的、可持续化的,同时避免产生焦虑情绪?
得到App总经办赵熙坦言,学习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更有利于深入学习、长期学习 。赵熙介绍,得到App完听率在80%~100%的用户数量占比为55.97%,换句话说,一半以上的用户能够将一段课程音频从头听到尾 。“在一套课程训练中,如果能将某一大目标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那么执行起来会更容易,人们也更能在时间变化中感受到自身知识的累积 。”
赵熙说,得到也在思索如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近期,《刘琪·人类学20讲》课程上线,她调侃道:“如果是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达到速成效果,谁会想要学习人类学呢?我们的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一所‘终身学校’,打破固定学制、固定地点、固定时长的传统学习模式,方便用户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而这一点也与建设学习型社会不谋而合 。”她坦言,目前得到正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一些线上课程学习正成为高等院校辅助教材,并接入评价体系中 。
缓解焦虑,要认识自己、理解知识
“知识焦虑一直都存在,现在的多媒介使用情况放大了这种焦虑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攸佳宁说,知识焦虑已成为普遍现象 。
攸佳宁分析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产生焦虑感,还是要看在学之前是不是有明确的目的 。一些人是因为看到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要学什么,不太了解自己需求,对自我的认知还不是很清楚 。攸佳宁进一步阐释,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该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其实焦虑也不完全是坏事,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变成一种动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