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电池厂商,决战苹果造车供应链( 四 )


当然 , 也有传言说苹果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谈崩是因为两大电池厂商都不同意为苹果单独在美国设厂 。 这种说法也不是不可能 , 原材料带来的成本问题的确使得单独建厂不够现实 , 而且比亚迪原本在加利福尼亚就有一家工厂 。
总之 , 苹果开始接触松下或许是无奈之下的“第三种”选择 。
苹果自产电池的可能性
为了造车 , 苹果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常人的想象 。 尽管现在我们还没能如愿看到一辆苹果汽车跑在马路上 , 但有数据显示 , 此前全球汽车行业一年用于研发汽车科技的资金在800亿美元~1000亿美元之间 , 而苹果一家公司在汽车项目的一年研发投入就占全球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20%以上 。
从技术人员到市场热度 , 从驾驶专利到所有概念股 , 仿佛苹果整个造车产业链早已整齐划一 , 只待开工 。 唯独最关键的电池时至今日还摇摆不定 , 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 在车企几乎都打算自备电池的情况下 , 为造车一掷千金的苹果会不会选择自产电池?
在很多人看来 , 与其受制于人 , 不如自给自足 。 坦白来讲 , 虽然车企自产电池在表面看来已成定局 , 但看不见的麻烦也不少 。 以大众为例 , 早在2016年 , 大众就确定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产300万辆电动车 , 彼时大众汽车最初的计划是自产电池 。
但到了2018年 , 大众突然宣布签订价值480亿美元的电池订单 , 至于为什么放弃自产 , 原因不得而知 。 时间仅仅过了半年 , 不想放弃自产电池的大众又卷土重来 , 计划与SKI在欧洲共建电池厂 。
然而 , 当时大众已经跟LG达成了合作 , 与SKI共同建厂的行为激怒了LG , 不仅宣称要停止对大众的电池供应 , 还将大众汽车和SKI告上了法庭 。 另一方面 , 生产电池要承担巨额的研发成本 , 距离苹果量产汽车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 自产显然不划算 。
如今 , 苹果造车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
去年12月 , Apple Car传出动静时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 苹果及其供应链股集体上涨 。 苹果一度上涨近5% , 半导体、芯片、光学元件供应商股价也集体上扬 , 其中Lumentum控股大涨9% , 思佳讯、Cree、Qorvo、Jabil分别上涨约2%、2%、1.8%、1% 。
除了车企 , 资本市场对于苹果造车处处翘首以待 , 就算不能分一杯羹 , 沾上点边儿也能在股市激起涟漪 , 尤其在国内 。 数据显示 , 2020年在苹果公司前200大供应商榜单上 , 中国内陆加香港一共有51家上榜 , 中国台湾有48家 , 累计将近一半 , 立讯精密、京东方、瑞声科技、伯恩光学、蓝思科技、比亚迪等赫然在列 。
对于企业来讲 , 能进入苹果供应商名单意味着有不少红利可吃 , 反之 , 损失不可估量 。 以前不久刚刚被苹果踢出局的欧菲光为例 , 据悉 , 由于跟苹果割裂 , 导致公司市值大跌 , 蒸发了300多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