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5年最全统计!培育国家“杰青”最多的高校,不是清北!( 三 )


据软科(ID:zuihaodaxue)统计整理 , 在2016-2020年首个“双一流”建设周期里 , 头部的10所高校占据杰青、优青总获批数的41.23% , 尤其是杰青占比 , 头部的10所高校占据了杰青总获批数量的47.96% , 几乎是半壁江山 。

项目|5年最全统计!培育国家“杰青”最多的高校,不是清北!
文章图片

常年杰青、优青获批数霸榜的头部高校清一色均为国内顶级学府 , 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 。
别让科研变了味
近年来 , 随着科研内卷化现象加剧 , 像优青、杰青这样的人才项目被“帽子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
如今科研圈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优青是杰青的敲门砖 , 杰青是院士的敲门砖 。 35岁之前没拿下青基项目 , 40岁之前没拿优青 , 45岁之前没拿下杰青 , 那后面就很难有机会再评院士了 。
如此一来 , 现代青年学者就必须在较短的年限内 , 不断去晋级、去冲击、去突破 , 心理压力和身体消耗无疑是巨大的 。
据半月谈报道 ,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曾对当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竞争困境和制度原因做过深入调研 。
陈先哲表示 , 当前国内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普遍采用学术锦标赛制 , 这是一种“政府-大学-学科-学者”层层代理的机制 。 学校实力的强弱 , 有赖于教师的成果产出 , 高校教师尤其是“青椒”们作为成果贡献的终端 , 承载了很大压力 。
一方面是尚未功成名就的“青椒”们心力交瘁 , 另一方面则是杀出重围的佼佼者放松对科研的追求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绩效报告》中提到 , 基层科研单位存在杰青项目“异化”现象 。 杰青不是荣誉称号 , 而是一类项目资助 , 这一理念还没有广泛树立 , 存在有的学者在获得杰青项目资助后不再安心投入科研 , 或转向从事行政工作等情况 。
可以说 , 让科研回归初心 , 从追求规模速度的比拼到着眼于长远发展 , 纾解科研人员心理压力 , 让年轻学者们更有尊严、更有获得感 , 是当下科研领域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
与此同时 , 优青杰青的评价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 如何让评价去功利化 , 制度设计上不把评价与利益挂钩 , 是对未来自科基金的一道考验 。
参考文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度绩效报告
[2]半月谈.《优青、杰青、院士、“非升即走”……科研界的“学术锦标赛制” , 损耗了多少国之栋梁!》
[3]新华日报.《入选国家“杰青”“优青”有多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