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事记|北上广的年轻人,买菜都去早市了( 三 )


社区菜篮子 , 我的“命根子”
苗苗 | 25岁 媒体运营
最近的菜价一天一个样 。 即使在下班路上 , 挤在地铁里也能听见有人在讨论“买不起菜了” 。
但对于我来说 , 这种感受并不明显 。 因为我有驻扎在小区五六年的“移动菜篮子” , 蔬菜新鲜 , 而且价格稳定、公道 。 前几天我去买菜 , 价格还是圆白菜1元/斤、白萝卜1元/斤、西红柿2元/斤 , 相比其他地方动辄十几元的蔬菜 , 这个价格可以说是非常低了 。
当时我还跟经营“菜篮子”的阿姨说起最近菜价疯涨的事情 , 但阿姨却说:“我都在这儿卖了四五年菜了 , 跟大家都是老熟人了 , 我们少赚点无所谓 , 大家能吃到好吃不贵的菜更重要 。 ”令我十分感动 。

创事记|北上广的年轻人,买菜都去早市了
文章图片
图2/8
图/小区的“社区菜篮子”图 / 受访者提供
“移动菜篮子”的经营者是一对夫妻 , 他们在河北保定经营着蔬菜大棚 , 通过与物业协商 , 每周二、四、六 , 他们都会拉着一车菜进小区售卖 。 一般是从早上9:00卖到中午12:00左右 , 地点是楼下健身器械区的一块小空地 , 比起一公里以外的菜市场 , 下个楼就买菜的方便受到了小区居民的欢迎 。
除了距离近 , 价格公道、稳定 , “菜篮子”还把人情味做到了极致 。
为了保证社区居民采购所需 , 两位经营者建了一个微信群 , 每次来之前都会把当天的菜拍照发到群里 , 而我们需要什么 , 基本上只要提前说都能被满足 。 米、面、油这些本不在菜店必要提供范围内的东西 , 只要群里有人要 , 他们都会给拉过来 。 不仅如此 , 遇到上了年纪的叔叔和阿姨 , 他们还会帮忙把东西搬上楼 。
疫情爆发期间 , 周边的菜市场都关门了 , 但夫妻俩的“菜篮子”却一直照常营业 。 虽然每次都要从保定过来 , 还要经过各种检查 , 但他们总说:“小区的人都在等着他们 , 不能让大家吃不到菜 。 ”
我因为平时做饭不多 , 所以小葱、香菜等配菜也不必要多买、多配 。 但“菜篮子”总是会随菜送给我几根葱、几颗蒜 。 有一次 , 我周末临时被叫去公司加班 , 定好的菜却没有时间去取 , 结果夫妻俩一直等我等到下午三点 。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不足 , 就是它周二、四、六才来 , 有些居民用菜量大 , 或者想每天都吃到新鲜的菜 , 当“菜篮子”不来的时候 , 就需要去很远的超市或菜市场买菜 。 如今超市、菜市场菜价上涨 , 大家对“菜篮子”的需求更大了 , 还会追着他们的“流动摊点”去其他小区买菜 。
现在 ,“移动菜篮子”进小区已经有四五年了 。 夫妻俩因为物美价廉 , 为人热心 , 受到了小区居民的喜爱 。 买菜不再是简单的交易 , 经常有叔叔阿姨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跟他们拉家常 , 还会帮忙看摊儿 , 甚至每次收摊也会帮忙一起打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