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差异化营销外衣之下,“大数据杀熟”该如何破解?
采访人员/鲁智高
编辑/宋佳楠
看到发票与实付价格相差1500元 , 胡女士既困惑又愤怒 。 身为某预定平台贵宾级会员的她 , 不但没有享受到“订酒店8.5折起”等优惠 , 反而还多支付了一倍的房价 。
由于怀疑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 胡女士将平台告上了法庭 。 但不利因素在于 , 她很难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 要知道 , 技术及用户数据都掌握在平台手中 。
今年7月 , 法院一审法官认为 , 存在一定客观情形 , 使得原告疑虑被告“大数据杀熟” 。 但法院最终判定的是平台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和欺骗行为” , 支持原告退一赔三 。
胡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 。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在享受便利的同时 , 也在虚拟世界中到处留下足迹 。 互联网平台通过收集和利用这些与用户相关的数据 , 一方面可以通过差异化营销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但另一方面 , 也不断引发“大数据杀熟”的质疑 , 涉及场景包括外卖、网购、酒店、出行等 。 可以说 , 只要有交易发生 , 就会存在关于“杀熟”的讨论 。
就在11月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实施 。 其中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 , 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 , 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 。
这意味着 , “大数据杀熟”被明令禁止 , 如果实施该行为涉嫌违法 。 但难点在于 , 这种“杀熟”行为往往披着差异化营销的外衣 , 如何进行有效判定将是摆在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
数据引发的争议
当你下载一款App后 , 需要点击同意“用户使用协议”才能正常使用 。 此后 , 你授权的数据会被软件开发者一一记录下来 , 并处于持续被收集状态 , 直至账号注销为止 。 从设备ID到手机号码 , 甚至包括你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浏览行为等产生的所有数据 , 都可以被收集并存储 , 最终通过分析利用 , 反过来应用到你身上 。
曾在互联网公司做过数据分析师的张宇介绍 , 以电商平台为例 , “用户在App里的所有数据(自身的浏览、点击以及商品的曝光等信息)都可以被收集 , 基本处于‘裸奔’状态 。 ”不过收集到的个人信息 , 通常会被加密 , 并且以类代码的形式来代替明文进行记录 , 只有拥有权限的人才能查看该权限范围内对应的信息 , 以避免个人数据泄露。
从前端开发人员到数据分析岗位 , 再到产品及运营等 , 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涉及多部门多工种 。 通过收集、存储、脱敏、分析等数据处理环节 , 互联网公司利用算法和大数据 , 对用户打标签并进行画像 , 进而推荐信息、商品 , 提供个性化服务 。
推荐阅读
- 新闻|(暂不发)2021新闻年历|你不停翻着新闻,寻找时间的故事
- 新闻|祝贺!我国成功发射天绘-4卫星
- 宝将|相互宝将于明年1月关停,华为回应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俞敏洪正式进军直播带货,台积电1nm工厂敲定,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新闻|倒计时3天的澎湃新版块,背后是百年“烧脑”史
- 新闻|小米正式发布MIUI 13操作系统
- Tesla|特斯拉V11版软件的用户界面变化遭到司机的强烈批评
- Tesla|特斯拉V11软件版本的用户界面变化得到了司机的强烈批评反馈
- 智慧|【Touch Beijing 双语新闻】?“冰丝带”智慧场馆建设完成、177个老旧小区美丽蝶变......
- 社交|脸书2021年新闻类分享量最高帖子:吹捧特朗普
- 开端|知网降价只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