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路线|超高清看世界 新产业瞰未来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采访人员盖博铭、马晓冬)20年磨一剑 , 让超高清视频走进千家万户;百余项专利 , 助力中国智慧成国际标准 。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高文团队发明的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超高清视频技术打开大众新“视”界
近距离观察8K高清电视影像 , 小动物身上的绒毛清晰可见 , 水滴边缘处反射着晶莹的阳光 , 置身于屏幕前 , 仿佛触碰了大自然……
“这种超高清视频传输技术 , 就好比我们要买一箱热带鱼 , 传统方法是把鱼缸直接抬回家 , 新技术就是把水和鱼分别打包 , 并舍掉不必要的水 , 再运输 。 ”高文形象地介绍 , 该技术通俗解释就是将视频数据进行压缩 , 再通过终端设备还原 , 从而得到更清晰的视频 。
自2008年起 ,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视频数据急剧增长 , 更高分辨率的视频成了新需求 , 也对编码性能和压缩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 。
“这项技术听起来简单 , 但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难度非常大 。 ”高文表示 , 该项目涉及技术路线的研判、技术标准的创立等 。 经过不懈努力 , 项目组已成功构建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清视频编解码完整技术体系 。
据介绍 , 项目组已建立了从技术标准到芯片终端 , 再到系统应用的超高清视频完整产业链 。 相关技术已融入创维、海信、腾讯等公司研制的产品中 , 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71.09亿元 , 拉动产业规模近千亿元 。
如今 , 该项目已不仅仅让视频更清晰 , 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领域均大有作为 。
二十年如一日 打造该领域“最强大脑”
项目启动近20年 , 开会人数从几十人到几百人 , 全产业链研发人员从几百人到上千人 , 参与主体从科研机构延展到多家企业等 。 如今 , 研发团队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8项 , 出版专著2部 , 发表学术论文105篇 。
这个研发团队一直秉持着开放创新、公平竞争、有序讨论的科研氛围 。
回忆起研发的日子 , 项目组成员、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马思伟表示 , 通宵开会是项目组的常态 。 “我们希望能够充分的研讨 , 包括其他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同事们 , 都是在开放的竞争中不断取得进步的 。 ”
项目组成员、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苫社开玩笑地说 , “吵架”是团队的家常便饭 , “在长达数十天的集中讨论中 , 我们不以资历定正误 , 充分讨论路线科学性 。 事实证明 , 我们科学务实的态度 , 加速了产业落地的进程 。 ”
在近20年的研发历程中 , 项目组积累了上千人的人才池 。 项目组成员、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黄铁军表示:“视频产业长期发展需要人才 , 不管未来技术路线如何 , 有人 , 我们就有底气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