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以中国本土创新应对全球挑战——专访杜邦公司亚太区总裁张毅 | 进博会时间( 二 )


中国本土已经足够的创新能力 。 目前 , 杜邦在初创、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同时进行投资研发 , 一些创新正在中国发生 。 杜邦XP(extra-permeability超强渗透性)中空纤维膜丝 , 就是由本地研发团队主导的产品 。 相较于竞争对手 , 这一产品拥有更高的运行通量 , 更强的抗污染性 , 更高的水回收率 , 废水产量可减少30% 。
类似这种来自中国的本土开发也同样服务于全球市场 。
然而 , 我国基础研究薄弱、积累不够的问题仍不可回避 。 对此 , 张毅指出 , 创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 , “多一点持续投入 , 中国的创新道路会越走越快” 。
张毅强调 , 创新中进行合作非常必要 。 “以前自己在实验室里面研发的传统创新模式已经不再适应 , 连通性和外面的连接性尤其重要 , 不管是在连接市场信息 , 还是资源相互利用方面 。 此外 , 创新不仅限于产品创新 , 商业合作模式的创新也同样必要” 。
研发中心连接本土需求
为了激发本土创新活力 , 提升本土创新水平 ,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布局研发中心已经成为趋势 。
截至2020年10月 , 上海已有外资研发中心477家 , 由世界500强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约占1/3 。
在分析人士看来 , 中国近年来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 在中国设研发中心有人才优势;此外 , 中国经济稳步复苏 , 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有助于外企更好深耕中国业务 。
建设研发中心 , 杜邦已经走在前列 。
杜邦中国研发中心于2005年正式启用 。 这是杜邦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 , 为杜邦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 。
2014年诞生的杜邦上海创新中心是整合杜邦全球产品和多元创想的独特平台 , 通过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主要客户、行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 不断推动各项创新 。 2019年 , 上海创新中心完成升级扩容 。
张毅希望 , 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能够更好地将杜邦的全球解决方案与中国市场需求有机连接 , 以应对当地市场的挑战 。 “我们也在不断调整 , 增强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的职能 , 更好地与本土结合 , 并讨论外延的可能性” 。
采访人员:袁源
编辑:程慧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