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 二 )


回归社交需求,徐云蕾直言自己进行匿名社交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谈恋爱” 。年初,闺蜜曾向她分享了自己在某匿名社交软件上成功“脱单”的经历,推荐她也试试看 。心痒的徐云蕾便在犹豫之下开始了这场“寻觅之旅” 。“现实中,我的交友圈比较窄,接触的男生也不多,而在网络社交中能够认识更多男生,选择的机会也更多 。”徐云蕾说,“匿名社交不像实名制的软件,需要考虑到现实因素,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对方最真实的状态,我认为这对接下来的交往很重要 。”除了聊天外,徐云蕾也常常将不愿发布在朋友圈里的吐槽、焦虑等小情绪通过匿名社交软件“宣泄”出来 。
就读于安徽某高校的张乐年表示,自己在大一时通过匿名社交软件结识了一位同年级的朋友 。“我们断断续续地聊天 。开心的事情就分享,不开心的事情就吐槽 。”虽然她也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交流,但对于张乐年来说,这位陌生世界的匿名好友,让她更放松,“匿名的环境让我们更自由,交流也没有负担” 。甚至平日里绝口不提的家中私事,张乐年也会偶尔在匿名世界里倾诉 。
匿名社交产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 。彼时,某社交网站创始人在家周围的区域散发明信片,居民将写上秘密的明信片寄回后,由创始人挑选并登在网站上 。2011年9月,他顺应移动大潮,在应用商店上线了一款同名应用,一时大火 。该应用的试水敲开了匿名社交的大门,自此之后,国内外类似的匿名社交软件层出不穷 。
匿名社交为何备受年轻人青睐?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段鑫星根据以往和大学生的访谈经历介绍,在不少大学生看来,网络匿名可以更好地释放情绪、表达自我,甚至可以发泄负面情绪 。在匿名的世界里更放松、更自由,实现去个人化、去中心化 。
孤独与猎奇交织下的社交尝试
回想起下载匿名App的初衷,肖泽直言自己是出于好奇:“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这么多人都被吸引?”在猎奇心理的驱使下,他尝试着下载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结果没想到自己一下子就玩得不亦乐乎 。在他看来,在匿名社区里,有人分享兴趣爱好,有人发布对现实生活的吐槽,“感觉匿名好像一块‘遮羞布’,很多在现实空间中不方便表达的情绪都在这里释放出来” 。
据肖泽介绍,在某匿名社交软件中,系统会根据用户特征匹配对应的连麦对象 。“当你聊了5分钟后,就可以选择是否向对方展示个人主页,是否还要继续聊下去 。”肖泽表示,自己的家人常年忙于工作,好不容易等到父母在家时和他们说说话,得到的回应却常常是简单的“嗯”“哦”,深入沟通的机会少之又少 。于是,虚拟社交里的连麦功能成了最吸引肖泽的设计 。“这里有很多人陪我聊天 。每当深夜情绪低落又无处释放的时候,我都会在这里分享情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