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 四 )
作为一个曾使用过匿名社交App的“过来人”,张乐年对此类软件保持中立的态度 。“匿名环境存在潜在风险,新闻中也有报道 。情感诈骗、钱财诈骗、个人隐私泄露……甚至是危及人身安全都可能发生,所以使用还是需要慎重 。”在她看来,大学生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陌生人社交”,时刻保有冷静的判断力 。“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不要在法律边缘试探 。”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6.46%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有利于不实及不当言论的传播,64.17%表示匿名环境对诈骗等行为难以追责,54.17%认为在匿名环境中容易遇到坏人、造成财产损失 。同时,信息安全难以保障(61.77%),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54.17%)、导致负面情绪的蔓延(48.59%)、加剧网络暴力(45.72%)亦是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
事实上,各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匿名社交软件大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推出后仅3个月,第一款匿名社交应用便因充斥诽谤、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而迅速下线;而后衍生的一些匿名社交App,也在短期的用户增长后因内容监管、信息安全等问题被强制下线,惨淡收场 。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多元化的社交手段,段鑫星认为,监管方要切实履行职责,净化网络风气 。平台方有责任做好自己,绝对不能为了吸引流量而放任;大学生也要保持自律 。“有效遏制网络的负面效应是高校、网络监管者、社会舆论、大学生合力共治的结果,各方各司其职,才能共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
【社交|“乌托邦”还是“修罗场”?超九成受访大学生认为匿名社交存在风险】大一下半学期后,张乐年加入了3个学生社团,不断增加的课业压力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填满了她的生活,那款曾让她眼前一亮的匿名社交App也被她卸载了 。“现实生活中交到的朋友,已经足够撑起我的社交圈了 。”张乐年坦言,自己的倾诉欲和交友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满足 。如今,相比于线上匿名社交,她更喜欢线下真实的接触和相处 。
在讨论“匿名社交”的话题帖中,有网友将实名社交软件比作“精修版自己”的展览版,将匿名社交App看成与他人分享真实生活的共享屏,“从实名跑向匿名,享受的是没有包袱的‘半熟’氛围,可以更好地记录生活,释放自我 。但是刚开启的秘密花园,仍然荆棘丛生 。”有网友坦言:“匿名环境终究和现实有差别,心里的问题解决后,就和它say goodbye吧 。”
推荐阅读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技术|“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重大进展|“2”类医械有重大进展:神经介入产品井喷、基因测序弯道超车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精度|将建模速率提升10倍,消费级3D扫描仪Magic Swift在2021高交会大显“身手”
- 四平|智慧城市“奥斯卡”揭晓!祝贺柯桥客户荣获2021世界智慧城市治理大奖
- |南安市司法局“加减乘除” 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
- ASUS|华硕预热ROG Flow Z13:称其是“全球最强悍的游戏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