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技创新驱动 守护中华文脉——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二 )


夯实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问:人才是制约文物工作的瓶颈 。 规划对培养、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物行业有哪些考虑?
【专访|科技创新驱动 守护中华文脉——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答:人才是文物工作的支撑 。 只有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 推动文物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 才能更好延续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
我们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 。 “十四五”期间 , 国家文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 , 梳理文物领域学科框架 , 加强文物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建设 , 适当扩大考古相关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 建设一批一流考古学专业 , 同时大力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职业教育专业 。 我们希望 , 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选择学习文博相关专业 。
二是优化人才结构 。 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文物鉴定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等专项 , 着力构建高层次文物人才、急需领域人才、文物技能人才、文物科技人才、文物管理人才、相关行业文物保护人才等相结合的多层次文物人才体系 。
三是壮大机构队伍 。 持续增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才队伍力量 , 构建多渠道基层文物保护看护机制 , 扩大考古发掘资质单位数量 , 加强科研类文博单位建设 , 打造一批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利用人才高地 。
四是激发人才活力 。 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 , 完善人才激励、奖励、评价、收益分配机制 , 有效激发文物人才创新活力 , 既要“吸引人才” , 更要“留住人才” 。
提供更多健康精神食粮
问:从这份规划中 , 公众将有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推动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社会生产生活 ,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让人民群众从文物、文化、文明中感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自豪感 , 是“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
首先要丰富高品质文博产品供给 。 系统梳理、有力盘活传统文物资源 , 将文博特色产品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提升国民精神素养结合起来 。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 , 以红色文化、奋进力量滋养人、鼓舞人 。 优化博物馆体系布局 , 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 , 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 , 发展博物馆线上数字化产品 , 打造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 。
其次要提供高效能文博行业服务 。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 , 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 。 依托文物资源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 , 推介国家文化地标 , 试点推广国家文化遗产线路 。 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 , 推动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与运行机制 , 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力度 , 妥善处理文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发的关系 , 推动文博单位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文明旅游的典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