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赵东元和教授李伟等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 , 荣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生活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天然而生的“孔” , 比如树木、硅藻土、细胞等 , 这些结构单元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现象 , 离不开分子自组装 。 上世纪40年代 , 科学家通过化学自组装合成手段 , 制造出结构规整的多孔材料 , 备受各领域青睐 。
1998年 , 赵东元学成归国后从教 , 在复旦大学开始了对功能介孔材料的创制与合成研究 。 他介绍 , 介孔材料在很多微孔分子筛难以完成的大分子催化、吸附与分离及生物化学等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譬如在能源领域 , 油品质量的高低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 “但原油重质化越来越严重 , 原油中渣油的平均含量达到50%以上 。 ”赵东元告诉采访人员 , 提高渣油的转换率是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缓解我国对国际原油依赖的关键 , 迫切需要找到合适、高效的催化材料 , 介孔材料的发现恰逢其时 。
基于介孔材料应用的各项产业发展虽风光无限 , 可直到2001年左右 , 科学家们自组装合成的介孔材料仍局限于无机非金属或金属 。 赵东元突发奇想:能不能创造出一种有机的高分子材料 , 又软又轻又好用 , 还能更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敢想更要敢于付诸行动 。 赵东元将目光转向材料的另一重要组成——高分子和碳 。 但在当时 , 有机且有序的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自组装合成在学界根本找不到相关报道 , “我们就像是在一个黑箱子里乱撞 。 ”回顾从艰难组建科研团队 , 到苦战5年终于迎来“柳暗花明” , 赵东元感慨实验之所以成功 , 一是因为“异想天开” , 二是足够幸运 。
前两年 , 实验进展非常缓慢 。 但赵东元和团队成员深知只有坚持 , 才能迎来转机 。 2003年10月7日深夜 , 团队成员顾栋用一种反常规方法进行实验 , 测试得到一组非常漂亮的数据 。 “顾栋提出把高分子先聚再合成的做法 , 一下子把步骤从5个简至2个 。 ”赵东元在学生的启发下打开了思路 , 大家紧锣密鼓调节实验参数、测试分析 , 以获取有效数据 。
2005年 , 赵东元于《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文章 , 在有机—无机自组装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新方法 , 国际学术界评价这项研究成果是介孔材料领域“里程碑式”和“先驱”的进展 。
虽从事基础研究 , 但赵东元的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得相当紧密 。 赵东元团队将科研成果积极投入到工业化生产 。 比如将介孔材料作为催化剂 , 大幅提高重油转化效率 , 全国推广后每年可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增产约150万吨高质量油品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功能|Linux 微信官方版 2.1.1 正式发布
- 虚拟|比尔·盖茨关于2022年的五项预言之二:元宇宙成有用的工具
- 诊断|比尔·盖茨关于2022年的五项预言之三:家庭医疗诊断手段普及
- 最新消息|被骂“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书” 中华书局回应称即日下架
- 最新消息|汽车之家回应裁员传闻:系正常业务结构优化、涉及人员不到5%
- 处理器|AYANEO NEXT 掌机预热:拥有更好手感,探索掌机形体之美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协同|网文论︱网络文学与AI写作:人机协同演化时代的文学之灵
- 商务|微星发布新款 4K 显示器:HDR600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