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早在寒武纪 鳃曳蠕虫就开始借壳寄居

当地时间11月8日 , 美国《细胞》出版集团子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杨杰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 。 这一研究首次证实鳃曳动物的寄居行为 , 也是此行为模式迄今已知最早的化石记录 , 拓展了人们对寒武纪群落生态系的认知 。
寄居行为 , 是指占据并生活于其他生物外壳的习性 , 可出现在不同动物类群中 , 包括广为人知的寄居蟹、原足目甲壳动物、福氏虫属环节动物和倭革囊星虫 。 其中大多偏向寄居腹足类贝壳 , 有的也会住在多毛类或有孔虫建造的管子或掘足类贝壳中 。
距今约5.3亿年的“寒武纪大爆发” , 标志着主要动物类群的迅速多样化 。 随之增加的生态系统复杂性 , 被认为加速了这种演化辐射 。 但即使是在特异埋藏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 , 有关寒武纪类群生态模式的直接证据仍然极稀少 。
【生态系统|早在寒武纪 鳃曳蠕虫就开始借壳寄居】在昆明禄劝寒武系第4阶兴隆村剖面的地层序列上部 , 研究团队采集到了关山生物群大古油栉虫带的4枚鳃曳类蠕虫 , 每一个体的后部均掩藏在一软舌螺体壳中 , 且虫体直径略小于软舌螺体管 , 表明这种蠕虫曾挑选软舌螺空管并“隐居”其中 , 以躲避捕食者 。
“寄居行为在现代生态系中广泛存在 , 但最早的化石记录以往仅追溯到大约近2亿年前早侏罗世 , 与‘中生代海洋革命’的时间一致 , 而后者以高强度捕食为特征 。 ”张喜光介绍 , 寄居生活习性在大约5亿年前寒武纪早期的出现 , 连同近年报道的寒武纪早中期生物如偏利共生、窃食寄生和内共生等各种依存关系 , 表明早期复杂的生态系统可能比过去认为的更具现代性 , 即“寒武纪大爆发”可能以急速复杂化、捕食强度递增的生态系统为一鲜明特征 。 采访人员赵汉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