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借打假之名向商家勒索钱财牟利 “职业差评师”践踏市场信用体系
借打假之名向商家勒索钱财牟利
“职业差评师”践踏市场信用体系亟须整治
来源: 法治日报
本报采访人员 韩丹东 本报实习生 苏欣雨
据媒体报道 , 近日 , 在外卖平台开店的赵某称遇到了“职业差评师” , 差评大多和食品卫生相关 , 对方索要1800元删差评未果 , 他的新店被恶意差评半个月 , 导致销量和评分急转下降 。 与此同时 , 广州一家店主也被“职业差评师”勒索 , 最终支付1300元息事宁人 。
顾名思义 , “职业差评师”就是指依靠差评谋生的人 。 他们活跃于各大电商外卖平台 , 或利用商家惧怕差评的心理 , 进行大额勒索;或形成组织 , 帮竞争商家“刷单”打压店铺 。 这些行为的动机并非为净化市场 , 而是通过所谓的“维权”进行牟利 , 给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 让不少商家“哑巴吃黄连 , 有苦说不出” 。
利用差评勒索钱财
受害商家有苦难言
【新浪科技综合|借打假之名向商家勒索钱财牟利 “职业差评师”践踏市场信用体系】10月22日 , 外卖商家赵某发现自己的店一天内连续收到7条负面评价 。 这些负面评价多和食品卫生相关 , 有顾客表示吃出了蟑螂腿 , 牛肉发臭 , 还有鸡蛋和青菜都是生的 , 等等 。 对这些差评 , 赵某颇感意外 , 因为平日他对新开的店格外用心 , 卫生品质把关也极为严格 。
当晚 , 一陌生人加他微信发来“差评”截图 , 要挟“1200全删” , 不转账不删差评 。 至此 , 赵某才知道自己遇上了“职业差评师” 。
“职业差评师”在购买商品后 , 会以商品存在瑕疵为由 , 向商家勒索钱财牟利 。 其评论内容往往文不对题 , 子虚乌有 , 更有甚者伪造“证据”以证明差评的可信性 。
外卖商家张某称 , 近日他也遇到了“职业差评师” , 对方在购买他们家的馍之后 , 谎称自己牙齿受损 , 并出示了一份医院检测报告 , 索要800元医疗费 。 在寻求医生的专业判断后 , 张某发现了其中端倪——这病是长久形成而非食物导致 。
无独有偶 , 外卖商家周某称自己常常受到“差评”勒索钱财 , “身体不适”的理由最多 。 这种理由核实难度大 , 对商家名誉危害高 , 迫使很多商家不得不花钱保住自家店铺 。
差评本是消费者捍卫权益的武器 , 却被不法分子利用 , 衍生出“职业差评师”这一荒诞职业 。 “职业差评师”假借差评 , 因自我私欲而强加罪名给商家 , 还通过恐吓威胁等手段勒索钱财 , 其本质上是一种违法行为 。
此前已有此类案例被警方处理 。 2017年3月 , 淘宝店主童某收到了一条有些奇怪的差评 。 童某提出退款退货、让对方凭票报销维修费用等各种解决方案 , 买家都不接受 。 一番沟通后 , 对方提出索要8888元“补偿” , 还不退还电脑 。 此后 , 对方多次敲诈童某 , 童某最终选择报警 。 其后 , 深圳龙华警方抓获了曾某等7名利用差评敲诈勒索商家的犯罪嫌疑人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如果仅就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与商家进行平等的协商 , 从而在合理的范围内获得赔偿款 , 其行为可以理解为正当维权 , 应当予以支持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说 , 但如果“职业差评师”借打假之名向商家勒索钱财牟利 , 以差评、投诉、诉讼及向商家发送虚假律师函等手段相威胁 , 达到勒索财物、占为己有的非法目的 , 其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 。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吴旭梦博士说 , “职业差评师”通过敲诈勒索获得非法利益 , 这已经突破了法律的底线:夸大、无中生有的行为毁坏商家名誉 , 涉嫌违法;勒索钱财的金额达到一定程度 , 涉嫌敲诈勒索罪 。
在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赵占领看来 , “职业差评师”如果是故意给商家虚假评价 , 以此向商家索取钱财 , 这符合敲诈勒索的基本条件 , 只要达到法律规定的门槛 , 就涉及敲诈勒索刑事犯罪;如果受雇于商家的竞争对手 , 恶意差评刷单 , 这是在商业中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 进行差评刷单的机构或者个人与雇主构成共犯 , 一起构成不正当竞争 , 承担连带责任 。
恶意差评成本很低
监管缺位乱象丛生
外卖商家张某称 , 他们片区有专门做“职业差评师”的团伙 , 不少销量高的大店铺都中了招 , 被勒索了不少钱财 。 “好多像那些比较大的商家 , 也有过这种被敲诈的经历 , 几千几千地往外赔 , 不可能不做生意嘛 。 ”
据了解 , 职业差评师的威力巨大 , 能让外卖商家的店铺评分和销量呈断崖式下滑 , 很多外卖商家对这样的行为束手无策 。
为何任由“职业差评员”逍遥法外?郑宁说 , 其一是电商平台评价机制的影响 。 由于商家的业绩和店铺的信誉关系极大 , 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好评差评作为选择的依据 。 同时 , 平台通过商家信誉来进行推流 ,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 减少推流就大大减少了客单量 。 其二是平台的监管漏洞 。 由于“职业差评师”的隐蔽性 , 除非有大量的差评 , 否则平台很难监测出来 。
外卖商家周某告诉《法治日报》采访人员 , 自己之前被恶意差评一周 , 客单量减少了一半多 。 有些顾客点单故意差评 , 为的就是吃“霸王餐” 。 由于评论无法删除 , 周某只能选择忍气吞声 , 无奈餐厅被各种“碰瓷” 。
郑宁说:“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 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不得删除消费者对其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评价 。 这虽保障了用户评论能完整呈现 , 但某种程度上 , 也让一些‘职业差评师’找到了牟利空间 。 ”
外卖商家张某称 , 现在的“职业差评师”都很“高明” , 写一个差评换一个手机号 , 这样就避开了平台对“不良ID”的监测 。 想要证明自己被“恶意差评”难上加难 , 人工平台劝解“职业差评师”往往无果 , 最后只能自己的店铺评分更低 。
“对于不法分子而言 , 恶意差评成本低 , 带来的利益诱惑极大 。 ”郑宁说 。
完善平台监管机制
及时打击不法行为
在郑宁看来 , “职业差评师”以恶意差评要挟卖家、干扰买家 , 损害了电子商务营商环境 , 践踏市场信用体系 , 侵害消费者利益 。 因此 , 不管“职业差评师”多难治理 , 商家和平台都应该担起责任 , 共同维护“差评”的评价机制和市场运行的稳定性 。
商家在遭遇类似情况后 , 该如何做呢?郑宁建议:“商家若想通过司法途径进行维权 , 证据意识十分重要 。 商家如遭遇‘职业差评师’的勒索 , 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微信、客服聊天记录等方式搜集、保存相关证据 , 然后报警 。 ”
赵占领建议 , 商家作为受害人 , 如果有相关的证据能证明“职业差评师”或其背后的机构受雇于竞争对手 , 可以起诉对方以及差评刷单机构不正当竞争 , 也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
对此 , 平台该承担起哪些责任?郑宁认为:“平台应完善评价机制 , 帮助商家在遭遇恶意差评时能有效地进行申诉和举报 , 利用大数据 , 重点监控新开店铺出现的集中差评或者某些不正常的集中差评 , 比如可以设定在一段时间内达多少次差评 , 就冻结该账户的评论功能 , 提升精准识别度 , 把恶意差评挡在正式发布之前 。 ”
在赵占领看来 , 平台可以对相关用户进行处罚 , 比如说封号或者停止、限制账号的使用等 。
“一旦查实恶意差评 , 应该对其进行封号 , 甚至将该账号注册时使用的身份证号列入黑名单 , 使其不能再在这个平台上注册 。 ”吴旭梦说 。
“除此之外 , 还需要社会各方主体的支持 。 ”郑宁说 , 市场监管部门、网信部门、公安部门也要加强对“职业差评师”的监管 , 打击违法行为 。 相关行业协会应当出台行业标准 , 建立健全“职业差评师”信用监管机制 , 将其列入黑名单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