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都2020年了,Android 厂商真没必要盲目学苹果

本文来自爱范儿
iPhone 12 真机预测图刚刚被曝光时 , 直角边设计让不少人直呼这手感肯定不行 , 今年不买了 , 但在 iPhone 12 系列真的发布后 , 销量却持续上升 , 还传出了苹果加单 200 万台的新闻 。
当代人的真香 , 来的总是那么突然 。
甚至于在 iPhone 12 系列发布后不久 , 市面上又出现了一台采用直角边设计的手机——华为 Nova 8 SE 。 当然 , 这并非是市面上首台采用直角边设计的手机 , 此前锤子系列同样采用了 , 还打出了‘圆滑时代的锐利异类’的宣传语 。
只是如此短时间内且紧随苹果之后发布 , 难免会让大众调侃新机与 iPhone 12 相似 。
设计方面的跟风其实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 , 毕竟前后顺序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分清 , 而手机厂商们跟风苹果成为互联网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
但其实 , 苹果并非总是能发现手机行业的最优解 , 盲目学习其实并不可取 。
这样学 iPhone , 大可不必
【新浪科技综合|都2020年了,Android 厂商真没必要盲目学苹果】iPhone 12 的直角边设计好不好 , 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 ,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圆弧设计到直角边设计 , 手机的握持体验不可避免地下降了 。
直角边设计必然会降低手机和手掌的贴合程度 , 握持时会有一定的硌手感 , 而且随着手机尺寸的增加 , 硌手感会越来越严重 。
重量的提升同样也会降低握持体验 , 身怀 6.7 寸大屏的 iPhone 12 Pro Max 带来了更好的续航 , 但它的握持体验可以说是 iPhone 12 在系列中排名最后 , 单手操控对于常人来说已经是特别难了 。
采用直角边设计的好处 , 主要还是体现在视觉美感呈现方面 , 就算手机屏幕边框一样的情况下 , 直角边设计也比圆弧设计的手机看起来更窄 , 视觉观感更好 。
在旗舰手机普遍走向 6.5 寸大屏幕的今天 , 选择审美而放弃握持舒适感 , 并不能说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 毕竟手机已经是和人们关系最密切的设备之一了 ,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手机的每日亮屏时间 。
这样降低手机体验的设计 , 并不一定值得 Android 厂商们学习 。
另一个 Android 厂商跟风苹果的案例是 2017 年的竖置后摄风潮 , 当时正值 iPhone X 发布后不久 , 四面边框等宽的全面屏设计在当时确实惊艳了不少人 。
iPhone X 的正面有多惊艳 , 背面就有多让人无奈 , 凸起竖置双摄设计被不少用户吐槽丑 , 但其实这是苹果妥协之下的选择 , 用 Face ID 替代指纹识别带来了更为彻底的屏占比 , 但 Face ID 相应的也需要占据手机额头的部分位置 , 放置传感器等元器件 。
为了不和 Face ID 相关传感器以及前置摄像头模组的位置冲突 , 苹果才在 iPhone X 上用上了后置竖向双摄 , 且放在了手机偏左的位置 。
其实业界还有着横置双摄或居中的后置双摄等方案 , 但在 iPhone X 之后却能看到其他手机厂商也纷纷用上了竖置双摄设计 , 成为了新潮流 。
更为无奈的是 , 它们并没有使用 Face ID 相关的技术却非要学苹果 , 在手机相近位置上安一个竖置双摄 , 明明是一个技术发展路径上的妥协问题 , 活生生被跟风成了一个视觉审美问题 。
今年 iPhone 12 系列全系停止配送充电器和耳机也让不少用户担心 , 这会引起 Android 厂商的跟进 。
iPhone 12 系列包装盒中留有的只是一条 Type-C 转 lighting 数据线 , 无法和此前的普通 USB 苹果充电器一起使用 。
也就是说消费者要不就选择使用旧款 5W 充电器为 iPhone 12 充电 , 要不就自费购买新充电器 , 我们此前的文章中就提到了 , 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并不合适 , 应该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
一方面是首次购机的消费者对于手机不配送充电器的方式没有相应的认知 , 买了手机却没法充电 , 很不方便 , 另一方面则是现在手机快充协议较多 , 如何选择合适的快充充电器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友好 。
结果还真有相关传闻出现 , 外媒 SamMobile 就报道称三星正在考虑在 Galaxy S21 系列中停止配送充电器和耳机 。
而且三星此前也有类似的先例 , 在美国销售的三星 Galaxy Note 20 系列包装中就去掉了 AKG 耳机 。
就算是和之前苹果去掉 3.5 mm 耳机接口相比 , 这次去掉充电器的合理性也更低 , 虽然苹果去掉了 3.5 mm 耳机 , 好歹也提供了备选的转接接口 , 而且去掉 3.5 mm 耳机也是为了手机设计的一体性考虑 , 提升防水防尘能力 。
现阶段而言 , 配送充电器或是将选择权交给用户才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 希望在包装中去掉充电器不会成为下一个 Android 厂商们跟风苹果的案例 。
苹果确实在手机行业发展阶段发现了不少手机设计的最优解 , 但期间也有着不少技术妥协、做的不好的地方 , 这些内容并不值得 Android 厂商们去模仿 。
为什么要学苹果?
Android 厂商们学习苹果这件事 , 其实是需要分类讨论的 。
首先需要需要承认的是 , 苹果在许多方面的确引领了手机行业的发展 , 从 2007 年的首场 iPhone 发布会开始 , 苹果就定义智能手机最为基础的交互方式——多点触控 , 再到后来的指纹识别 , 苹果通过极为领先的市场洞察和技术积累 , 一次又一次改变了智能手机产品 , 给出了产品设计、功能等方向的最优解 。
包括饱受消费者争议的去掉 3.5mm 耳机接口其实也推动了手机行业发展 , 现在无论是 Android 手机还是 iPhone 上基本都很难看到 3.5mm 的身影 。
一方面是因为真无线耳机在最近几年的普及 , 另一方面则是 3.5mm 耳机接口的存在并不利于智能手机的发展 , 寸土寸金的手机内部空间需要更高效的利用 , 防尘和防水同样是手机作为精密仪器、现代人隐私乃至金钱的存储仪器 , 迫切需要考虑的功能 。
这种情况下 , Android 手机厂商们学习 iPhone, 其实是学习手机设计、功能等方面的最优解 。
客观情况下 , 这种模仿也促进了行业的进步 , 大部分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好体验 。
其次就是 Android 厂商们基于市场、公司生存问题考虑模仿 iPhone , 不模仿外形 , 就模仿系统设计、甚至是 App 图标 , 相似度极高 。 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国内智能手机产业刚刚起步时 。
苹果通过 iPhone 在大众心中设置了一个锚 , 树立了一款优秀的智能手机应该有的模样 , 而后来者在没有相应技术和市场积累的情况下 , 往往会选择模仿龙头企业 。
2013 年左右 , 在中国移动、联通、电信取消补贴的情况下 , 国内的 Android 厂商需要自谋生路 , 而高端市场份额又往往被苹果、三星这样的大公司所占据 , 没有相应的技术、过硬的产品力很难突破大公司的封锁 。
这时向龙头企业学习就成了捷径 , 提供和 iPhone 相近 , 哪怕只是外形、App 或者 UI 设计相近的体验 , 以更低的价格销售 , 往往更容易获得普通消费者的认可 。
而且 , 智能手机产业在国内刚刚起步发展时 , 消费者其实是没有太多选择的 , 三星、iPhone 这样的旗舰售价都是极高的 。
中端和低端市场需要更多普通厂商去填充 , 这部分也是出货量最大的市场 , 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 即使是被吐槽和 iPhone 太像 , 厂商们还是会选择模仿 iPhone。 近年来模仿 iPhone 的产品也大多都是中低端机型 。
渡过发展期 , 手机行业逐渐走向成熟之后 , 这种策略就暴露出了问题 , 盲目学习 iPhone , 哪怕是苹果技术妥协下的产物也模仿 , 难免会受到消费者的抛弃 , 当选择足够丰富时 , 消费者肯定是会选择独特且适合自己的产品 。
盲目模仿 iPhone 并不能维持一家手机厂商的长期发展 , 渡过手机行业混战的几家国产 Android 厂商们也大多在自家的旗舰产品做出了不一样的产品设计 。
设计最优解在不断变化 , 盲目模仿 iPhone 并不可取
关于手机的最终形态 ,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想法 , 近年来苹果的新品和配件产品节奏 , 无不是往一体化、真无线化发展 , iPhone 发展的最终形态也和一体化、真无线化相关 。
而 Android 厂商则呈现出了另外一番风景 , 折叠屏手机成为了 Android 厂商们通向未来的道路之一 。
智能手机研发的过程中当然是有着不少最优解 , 但这不该是部分 Android 厂商盲目模仿 iPhone 的理由 。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 而现在手机最终形态这个‘罗马’城市都不一样了 , 为什么还要走一样的发展路径呢 。
更何况 , 通往手机最终形态的路上 , 必然会有因为技术不达标的妥协 , iPhone 上 Face ID 结构与摄像头位置冲突、Face ID 与 iPhone 额头的刘海 , 都是技术妥协的产物 。
技术路径、甚至所用技术都不一样的情况 , 再去模仿苹果技术妥协下的产物 , 其实并不可取 。
▲ 采用刘海设计的 Android 手机中 , 并非每一家都有着 Face ID 这样的功能 。
手机行业在不断的发展 , 这个过程中手机设计的最优解也在不断变化 , 它也不止一个 。 在全面屏时代之前 , iPhone 的 home 键设计的确十分新颖 ,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讨论了 , 但它并不能算全面屏之前最好的交互设计 。
魅族手机上的小圆点 , 再到之后的 mBack 按键 , 轻触返回、重按回到主页 , 再加上震动马达的反馈 , 甚至被称为 Android 阵营中最舒服的交互方式 , 华为、锤子等厂商此前也模仿过该设计 。
其他像小米 MIX、华为麒麟芯片 , 都是在探索更多的最优解 , 手机并非要和 iPhone 相似 。
甚至于消费者诟病最多的系统 UI、图标等方面 , 国产手机厂商们今年都拿出了各家独特的设计 , 这也极大地增强了它们的品牌力、产品力 。
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走向了寡头化、精品化 , 和 3G 、4G 时代的群雄逐鹿已经不一样了 , 市场和消费者的期待都在变化 , 仅仅靠模仿 iPhone 的最优解 , 并不能让厂商们活的更好 , 甚至还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
国产手机厂商突围、跻身高端手机市场 , 实现产品力和品牌层次的大增长 , 恰恰就是做出不少独特创新之后才发生 。
OPPO 和 vivo 对手机形态的探索 , 弹出式摄像头、屏下摄像头技术等等 , 华为自研麒麟芯片、手机影像方面的突破 , 一加花费大价钱对高刷屏的投入 , 以及小米补齐短板、MIUI 系统和生态硬件的配合 , 这些独创的新探索、新技术正是它们走向更高层次所铺就的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