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

“新晋网红”马保国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 。一时间 , 各网络平台纷纷下架、“限流”与他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审丑”疲劳之下 , 马保国可能要“倒”了 , 但“马保国们”的生意 , 看起来还会继续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有关“网红”炒作策划的生意和利益链条仍在 , 一些网络平台“流量至上”的推荐逻辑能走多远 , 也承受着拷问 。

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
文章图片

乱象
全网抢热度 , 卫衣水杯都来“蹭”
在微博上 , 一个名为“浑元形意太极拳马保国”的账号拥有粉丝22万 , 此外还有多个与其名字雷同的账号 。在“浑元形意太极拳马保国”最近发表的五条微博中 , 有四条点赞数破万 , 最高一条点赞数达26000多人 。而在11月15日更新的“回归平静生活 , 远离武林是非圈子”一帖 , 评论数达到3.5万条 , 点赞数高达约72万 。此外 , 网络流传的各种有关马保国的视频、游戏、表情包、采访更不胜枚举 。
有统计数据显示 , 在受到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站上 , “马保国”频道的累计播放量高达6.3亿 , 其中视频数量达1.8万个 。该站网友平均每小时会上传48.5个马保国视频 , 平均每分钟0.8个 。而在微博中 , 有关马保国的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2.1亿 , 甚至还出现了所谓“马保国文学”等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除了一些账号经营者纷纷“借梗” , 对马保国的视频、言论等“花式创作”外 , 互联网上还有不少商家动足脑筋 , 开发出各色马保国“周边”产品 , 想要蹭着热度以“分一杯羹” 。
在一家电商网站上 , 诸如“耗子尾汁”“年轻人不讲武德” , 以及马保国的卡通画像等 , 被印在黑白黄红灰各色卫衣上 , 套头、拉链款式齐全 。排名靠前的已有近百成交量 , 交易时间均在11月20日之后 。水杯、车贴、手机壳定制等商家紧随其后 , 一家销量最高的手机壳店铺宣称使用“马保国独家高清图” , 印满所谓“金句”的各类款式已有近400件成交 。而马保国在2017年出版的《尚济形意拳练法打法实践》 , 也在多家互联网平台的店铺上架 , 售价从28元到100元不等 , 还有标价5元的PDF电子版 。
此外 , 采访人员在“天眼查”网站上发现 , 截至11月29日 , 名称中含有“耗子尾汁”的公司共有13家 , 成立时间均在近一周内 。其中8家业务范围为网络文化、电子商贸相关 , 还有2家小吃餐饮店 , 1家建筑公司 , 1家皮鞋厂 , 1家养殖场 。

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
文章图片

生意
“反转”又“反转”的剧情原来出自精心策划
“马保国们”如何迅速蹿红?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网络上有不少营销公司打着“包装”、炒作“网红”的旗号 , 为想要“走红”“出名”的商家和个人提供相关业务 。
【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一夜成名不再痴人说梦、品牌从此家喻户晓、明星光环闪耀万丈……”“你可以学习我的涨粉课程 , 200元 , 提供咨询服务的话一年是12万 。”采访人员以希望炒火个人账号 , 以带动实体店铺经营为名 , 咨询一位“营销导师” , 对方给出这样的报价 。并告知没有基础的“小白”可以先听听课 , 基本上一听就懂 。
除了听课和咨询 , 客户还可以选择直接由公司进行策划炒作 。“根据你切身情况进行事件策划 , 做娱乐报道 , 成为各大门户焦点新闻 , 引起媒体和网民关注 。”费用方面 , 收取几万元到几十万不等 , 具体根据难度和预期效果而定 。
采访人员表示 , 自己经营的只是一家普通小店 , 没什么热点 。对方表示 , 现在很多热门事件都是策划的 , 即便是普通人 , 也能策划出来 。很多“反转”又“反转”的事件 , 背后都是策划和炒作 , 只要抓对人们的眼球和情绪就可以 。
“感谢您的信任 , 茫茫人海中 , 您找到我这儿就是效果 , 我也能够做到让客户主动找到您 。”另一家营销公司的页面 , 用“诚挚”话语直击人心 。了解采访人员诉求后 , “营销导师”建议可以做个问答 , 如果想包装一下 , 可以再做新闻推广 。为进一步解释 , 对方发来一系列图片 , 表示是以往为一家机构做过的营销案例 。
图片显示 , 在某网“知道”中有网友提问 , “新加坡慈善机构哪些做得比较好”或“新加坡公益机构公开平台有哪些” , 下方回答中均显示有该机构的名字 。而通过发帖推广 , 人们在该网中搜索新加坡慈善家、公益平台、慈善机构等 , 这家机构都会显示在前列 。该网问答的价格为10元一组 , 20组起发 , 推广帖则根据发布的平台、类别不同 , 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一条不等 。
采访人员提出 , 是否可以将自己店铺中的某位店员炒成“网红” , 对方称网红也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容易推 。“自身得先有点基础 , 一段视频突然得到了一些关注 , 然后再迅速跟上包装炒作 。就像马保国 , 炒作+运气缺一不可 。”

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
文章图片

平台
越“丑”越要推?算法逻辑遭质疑
马保国“火”的背后 , 一些视频网站和平台等也为其提供了“舞台” 。这些网站平台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
“我从马保国比赛就开始关注他 , 可以说看着他越来越火爆 。但是始终不明白 ,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短视频“发烧友”郭瑞说 , 如果是正常逻辑 , 马保国最多只能火一阵 , 但结果却是一路“火”了下来 。“有一种感觉 , 在一些平台上 , 越认真做内容的往往不容易火起来 , 似乎越是离奇、无下限、甚至‘小丑’的越容易获得关注推荐 。”
对此 , 也有网友提问“为什么马保国最近一直都是热搜 , 热度不减?”甚至有网友写出文章 , 列举了类似“反响操作”的现象 。有网友谈到 , “比如儒雅随和的主播不容易走红 , 但像XXX这样骂粉丝的主播就火了”、“比如过去男女之事是禁忌 , 前段时间某事件的女主角竟然宣称强势出道”、“再比如态度谦和的武者不容易走红 , 像马保国这样‘为老不尊’的人就红了”……
“马保国们”为什么能大行其道?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知名互联网学者刘兴亮认为 , 这与平台“唯流量是从”的推波助澜分不开 。“平台会通过算法 , 看出某个话题大家停留的时间、参与讨论的人数 , 一旦判断出来可能是个热点 , 就会推给更多的人 , 让大家多多停留 , 参与互动 , 吸引流量 。”
“互联网网络文化消费 , 是有流量特征的 。平台会有对社会注意力的迎合、把关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总编辑、新媒体智库主任刘鹏飞说 , 类似“越离奇越推荐”的现象并非难以理解 。他认为 , 往往反常的、有戏剧化的内容就容易引发关注 。“平台掌握类似现象的同时 , 会根据运营经验去扩大流量 , 进而结合平台经济和商业模式 , 向影响力覆盖面去转化 , 这是一种利益驱动 , 也是一种对注意力资源规律的运用 。”
刘兴亮分析 , 马保国背后应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说 , 各种炒作主旨都要戳中观众的一些点 。积累了一定热度 , 就得加上炒作手段 , 去上微博热搜 , 进入一些平台热榜榜单 。此外 , 还要加工一些东西去带节奏 。“以一种特别夸张、不符常理的手段 , 引发观众的某种发泄、共鸣 , 这些都是炒作的惯用手法 。”
采访人员发现 , 11月28日晚 , B站紧急发文表示 , 将对马保国相关视频进行“严格限制、审核、管理” 。11月29日 , 新浪微博社区管理官方微博@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 , 已解散马保国相关的粉丝群 。

电子商务|是谁让“马保国”在流量江湖大行其道?
文章图片

声音
不能为流量不守底线
刘兴亮提醒 , 作为普通网民 , 自己应辨别美丑 , 不要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 。退一步说 , 即便调侃一番 , 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作为平台 , 向网民和公众倡导这样的审丑现象 , 把“骗子”捧成所谓的网红 , 更应该受谴责 。“我记得马保国入驻一家短视频网站时 , 平台还发了海报 。这是很不好的示范 , 平台应有底线 , 不能为流量不择手段 。”
“不能任由审丑、‘毒流量’肆意发展 。避免类似现象获得收益激励的负循环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副总编辑、新媒体智库主任刘鹏飞说 , 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化现象 , 相关主管部门、各网络平台和主流媒体等应该及时介入 , 发出理性负责的声音 , 对舆论加以引导 。
部分数据来源:雷达财经、钛媒体等
访问:
京东商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