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这家带有ESG基因的SaaS公司,如何定义未来的服装行业?( 三 )


Lily:
这让我想起了这两年在国内崛起的服装快销品牌UR , 换季上新速度相当快 。
Neal:
Lily刚才提到的UR是国内一个新潮快时尚品牌 , 其实全世界最著名的就是Zara 。 提到Zara , 我觉得Kate可以讲讲咱们团队跟Zara的一个关系 , 之前到底是怎样通过Zara的经验去发现飞榴的机会的?
刘珂:
我和我两位联合创始人——费翔博士、CTO卢维成 , 最早时候都在美国IBM工作 。 早在2010年 , 我们就接触到了Zara整个供应链改造 。 从它整个全球市场布局 , 到快反供应链、生产流程、技术算法整个过程中 , 我们学到了很多 。 但是后来我们把这种系统和经验 , 用来帮助国内一些服装品牌去管理供应链时 , 发现水土不服 。 因为IBM公司从系统咨询到系统整体架构提升来改造这些中小工厂 , 费用是比较高昂、落地周期也很长 , 国内工厂接受度很低 。 所以我们就在想 , 能否有SaaS级产品能够帮助国内这么多加工厂和服装老板来改善痛点 , 让他们能够提升供应链水平 , 能够接到小单 。 这就是我们当时创业的一个初衷 。
Neal:
我觉得Kate可以分享一个故事 , 比如说刚开始面对这些传统工厂老板销售软件时 , 遇到过哪些挑战?我们当时又是怎么解决这样的挑战和困境的?
刘珂:
传统的服装行业老板有两种 。 一种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信息化 , 觉得靠人就能管 , 干嘛一定要上系统 。 还有就是接触过系统 , 最早通过服装生产赚到了钱 , 想要做得更好 , 就买了很多系统 , 但是却被深深伤害过 。
早年间大家普遍觉得上一条吊挂线或者用机器替换人 , 就能帮助工厂提升产能 , 实现信息化的转变 。 但实施中因为很多吊挂系统最早从欧洲过来 , 没有办法适应一些国内特殊的本土化效果 。 曾经我们有一家服装厂老板 , 投入几百万将整个车间改造成吊挂产线 , 还提了一些定制化需求 。 结果两个月实施周期过去 , 车间却没办法生产 , 最后还损失了差不多200多名熟练工人 。 好在底子比较厚 , 没有完全垮掉 。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场景 , 但是很有代表性 。 很多服装厂老板经历了类似事情 , 就对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心存疑惑 。 这也是我们当时面对工厂老板时受到挑战比较多的地方 。
Lily:
飞榴整个上线周期大概多长时间?
刘珂:
飞榴上线时间是三天 。 我们在每一个工位上面设有一个智能工位机 , 进场时候先评估智能工位机的点位布设 , 大概需要多少台 , 设在什么地方 。 我们会提前把设备和支架带好 , 过去以后就把架子安装好 , 把工位机固定在员工工位上 。 工位机其实相当于一台PAD , 但是它经过了一些特殊定制 , 预先装了飞榴软件 。 工厂把工位机布设好 , 我们把一些技术资料录入 , 培训一下工厂技术人员和IE工程师 。 开产前通常开一个产前会(就是早上15分钟对员工做一个培训) , 然后员工就可以上班 , 通过我们的工位机来打卡 , 来进行生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