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 , 采访人员吴凡)讯当人工智能行业步入下半场时 , 头部企业开始密集向资本市场冲刺 。
12月3日晚间 , 上交所受理了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的科创板申报材料 , 其拟募资不超过37.5亿元 , 前述资金将投资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
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 , 是AI头部企业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一家 , 虽然成立时间短 , 但据《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云从科技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253.70% , 超过同样正在冲击科创板AI公司依图科技(最近3年营收复合复合增长率为222.97%)和云知声(最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速为89.37%) 。
此外 , 由于AI行业近年蓬勃发展 , 云从科技自成立起一路受到各路资本热捧 , 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 , 目前公司创始人周曦控股的常州云从在云从科技的股权占比合计达到了23.2% 。
目前来看 , 虽然AI企业估值水涨船高 , 但难掩落地难、盈利困难等现状 。 云从科技披露的招股书显示 , 公司在报告期内尚处于亏损状态 , 且为保证持续核心竞争力 , 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 。
毛利率总体上升
当前 , 人工智能领域正在演化为三个细分赛道--芯片、操作系统、AIOT 。 芯片赛道的代表企业包括寒武纪、华为海思、云知声、思必驰、地平线等;AIOT的代表企业为小米、旷视科技、华为以及特斯联等;而操作系统的典型企业为云从科技以及第四范式 。
招股书显示 , 云从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 , 业务主要布局在智慧金融、智慧商业、智慧出行、智慧治理等场景 。 报告期内 , 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0.65亿元、4.84亿元、8.07亿元以及2.2亿元 , 其中主营业务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8.96%、99.70%、96.67%和98.69% 。
从主营业务构成看 , 云从科技目前最核心的能力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其针对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与产品(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 2018年和2019年 , 公司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收入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4.81%和491.92% 。 云从科技解释称 , 随着信息系统的快速普及 , 操作系统作为其中核心环节 , 市场需求呈增长趋势 。
具体体现在项目方面的是 , 公司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完成的项目数量由2017年的145个增加至2019年的374个 , 单个合同收入金额超过100万元的项目由2017年的3个增加至2019年的31个 。
此外 , 招股书显示 , 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还有着较高的毛利率 , 报告期内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1.35%、75.55%、89.30%和73.78%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由于前述业务主要聚焦相关技术研发 , 相关研发人员职工薪酬在发生时已计入研发费用 , 因此该业务毛利率相对较高 。
与之相比 , 云从科技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在报告期内分别为18.77%、17.76%、23.43%和34.61% , 整体毛利率相对较低 。 这是因为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根据产品服务类型划分包括软硬件组合和技术开发 , 公司需外购部分配套软硬件产品或服务 , 而外购材料成本较高 。
整体来看 , 报告期内 , 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12%、21.46%、38.89%和52.87% , 毛利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原因所致 , 其一是云从科技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交付成本占比逐年下降;其二则由于2020年公司推出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 , 使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软硬件成本占比逐年下降 , 在企业用户层面的收入取得较大增长 。
尚未实现盈利
另外 , 报告期内 , 云从科技尚未实现盈利 。 2017年至2020年1-6月 , 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06亿元、-1.8亿元和-17亿元和-2.86亿元 。
其中 , 2019年云从科技的亏损幅度较大 。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释称 , 该年亏损幅度的大幅下滑主要是2019年公司确认股份支付费用13.03亿元 , 导致当期亏损较多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上述情况在小米、美团、拼多多等新经济公司上市时也出现过 。 以小米为例 , 2018年4月2日 , 小米向雷军控制的实体发行约6396万股B类普通股 , 将产生98.3亿元股份支付费用并计入当期亏损 。 由于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及股份支付费用影响 , 小米于上市后一期及上市当年财务报表净利润仍可能存在大额为负的情况 。
但小米表示 , 由于优先股公允截至变动损失及股份支付费用均与其实际经营无关的非现金支出 , 因此财务报表利润大额为负并不反映该公司实际经营业绩 , 且不影响其经营现金流 。
有私募机构人士曾对此作出解释 , 一些公司尤其是互联网科技公司 , "由于公司估值快速增长 , 会带来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收益或亏损 , 是非现金科目的调整 , 不挂钩真实的业务情况;随着转股的实施 , 这部分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将会转入所有者权益 。 "
就后续公司盈利预测 ,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 , 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高 , 为保证持续具有核心竞争力 , 企业通常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 。 报告期内 , 公司研发费用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06%、30.61%、56.25%和112.00% , "由于公司业务仍处于快速扩张期 , 研发费用将会持续增加 , 公司未来一定期间内存在无法盈利的风险" 。
云从科技同时表示 , 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 , 公司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 有利于公司业务的稳步拓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
IPO前实施AB股机制
由于公司报告期内尚未产生盈利 , 因此云从科技早期主要通过引进外部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资金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云从科技自成立以来已经历了多轮融资 , 融资总额接近30亿元 。
招股书显示 , 云从科技的前身广州云从成立于2015年3月 , 由杰翱投资、飞寻视讯(于2016年更名为常州云从 , 即公司控股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 出资比例分别为6.85%和93.15% 。
报告期初期 , 由于引入外部投资者 , 除设立之初的两位原股东外 , 新增了8位股东 , 其中新增股东刘益谦个人出资255.88% , 出资比例为3.45% , 常州云从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55.10%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查询发现 , 刘益谦为上市公司天茂集团的实控人 , 另外刘益谦个人还重仓了广晟有色和国民技术 。 今年5月12日 , 刘益谦以312.5亿元人民币位列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第71位 。
此后在2017年12月以及2018年8月 , 刘益谦分别联合13名投资者和9名投资者 , 对广州云从以现金方式认缴出资 , 合计认缴金额分别为3.74亿元和4.83亿元 。 前述两轮增资中 , 刘益谦个人合计增资金额为1亿元 , 由此其个人的持股比例也有了进一步的攀升 。 截至招股书披露 , 刘益谦个人持股比例为3.86% , 位列云从科技第五大股东 。
伴随着投资者的引入 , 公司的值也水涨船高 。 2019年9月 , 云从科技外部投资者入股价格为107.88元/注册资本 , 对应公司整体投前估值为129.58亿元 。
今年5月 , 云从科技完成新一轮18亿元融资 , 投资方包括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海尔金控等 。 此外 , 中国国新、广州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佳都科技均是云从科技股东 。
为了在引入外部投资人的同时保持公司控制权的稳定 , 云从科技还在今年9月设置了特别表决权的特殊公司治理结构 。
招股书显示 , 根据特别表决权设置安排 , 控股股东常州云从持有公司的146,505,343股股份为A类股 , 其他股东(包括本次公开发行对象)所持公司股份均为B类股 , 除部分特定事项的表决外 , 每一A类股股份享有6票表决权 , 每一B类股股份享有1票表决权 。
截至招股书披露 , 公司创始人周曦控股的常州云从在云从科技的股权占比合计达到了23.2% , 除部分特定事项外 , 常州云从通过直接持股部分在云从科技股东大会拥有64.60%表决权 。
【云从科技|AI公司云从科技叩响科创板大门 拟募资3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