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文章图片
图1/5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2月9日消息 , 据国外媒体报道 , 日益蓬勃发展的食用昆虫产业监管不力 , 有可能导致入侵物种意外释放 , 造成环境和经济损失 。
据估计 , 目前全球超过20亿人食用大约1000-2000种不同种类的昆虫 , 这是他们传统饮食的一部分 。 与普通的肉类养殖相比 , 昆虫蛋白质和脂肪比例更高 , 生长和繁殖速度更快 , 所需的资源更少 , 产生的碳足迹更低 。
因此 , 昆虫经常被吹捧为未来可持续的食物来源 , 孕育一个市值3.97亿美元的食品加工制造产业 , 预计到2024年 , 该产业市值将增加2-3倍 。
然而 , 来自法国和印度的研究人员警告称 , 可食用昆虫养殖场监管不力 , 采用的生物安全协议执行不严格 , 当前状况令人担忧 。 例如:据报道许多昆虫从南亚和东南亚的养殖农场逃离至周边地区 。
与此同时 , 2012年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 昆虫养殖场经常将人们不食用或者生病鱼类作为昆虫食物 , 通常情况下 , 这些无法食用的鱼类应当掩埋处理 , 不能作为饲料 。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文章图片
图2/5
图中是煎锅中的棕榈象鼻虫 。
一旦养殖昆虫逃离农场进入周边地区后 , 非本地昆虫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 与本地昆虫产生竞争 , 传播疾病和浪费农作物 。 据悉 , 许多常见的饲养昆虫 , 例如:家蟋蟀、粉蚧甲虫、大麦虫和棕榈甲虫 , 已被视为入侵性害虫 。
该警告是印度科学教育与研究学院生态学家阿洛克·邦(Alok Bang)和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生态学家弗兰克·库尔尚(Franck Courchamp)分别提出的 , 他们的论文指出 , 被饲养和出售的昆虫物种通常都不是本地物种 , 它们所在的饲养中心并不具备容纳这些物种的条件 。
此外 , 这样的农场通常是在没有国家和地区准入的地区进行经营 , 经营之后缺乏物种监管和昆虫逃离的早期响应机制 。
库尔尚表示 , 像这种不受管制的物种运输、贸易和饲养 , 再加上区域、国家和国际层面的政策执行漏洞 , 很可能导致饲养的非本土昆虫物种入侵生态环境 。 透过该现象将映射出其他不受监管的贸易行为 。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文章图片
图3/5
许多常见的饲养昆虫 , 例如:家蟋蟀、粉蚧甲虫、大麦虫和棕榈甲虫 , 已被视为入侵性害虫 。
据了解 , 食用昆虫农场每年通常饲养数百万只昆虫 , 这意味着即使少部分昆虫逃逸 , 也足以在周围地区建立一个种群 。
研究人员称 , 选择食用的物种之所以非常危险 , 是因为它们适合大规模饲养的特性 , 正是这些特性 , 可能会让它们成功地成为入侵物种 , 并带来麻烦 。 这些特性包括:高繁殖率、广泛的觅食性和筑巢习惯、对气候变化和波动的适应能力、低资源需求和高抗病性 。
在排名前35的食用昆虫养殖公司中 , 14家位于欧洲西北部 , 10家位于美国 , 在欧联盟国家中 , 规定禁止故意引进新物种 , 但对于意外放生的情况下却没有相关规定 。
同样 , 《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禁止引进入侵物种 , 然而 ,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注意到 , 没有关于圈养繁殖和宠物行业的相关规定 , 作为食物而被饲养的物种可能被饲养和出售 。 目前 , 该研究报告详细内容发表在《生态学通讯》杂志上 。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文章图片
图4/5

入侵物种是指被引入的非本地物种
入侵物种是指一种被引入到它未生活地区的物种 , 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 通常情况下 , 人类活动是造成它们迁移的罪魁祸首 , 无论是偶然还是故意 。
有时 , 物种能搭乘货运和其他旅行工具环游世界 , 还有一些被当作宠物后逃脱或者放生野外 ,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佛罗里达大沼泽地的缅甸蟒蛇 。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
文章图片
图5/5
与普通的肉类养殖相比 , 昆虫蛋白质和脂肪比例更高 , 生长和繁殖速度更快 , 所需的资源更少 , 产生的碳足迹更低 。 因此 , 昆虫经常被吹捧为未来可持续的食物来源 , 孕育一个市值3.97亿美元的食品加工制造产业 , 预计到2024年 , 该产业市值将增加2-3倍 。 图中是一盘美味的蚱蜢 。
日本紫菀等植物也经历了类似命运 , 这种美丽的植物最初在欧洲和美国境内生长 , 但它们的迅速蔓延很快就对本土植物物种构成威胁 。
【新浪科技|可食用昆虫需求激增潜在着物种入侵风险】依据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的观点 , 气候变化也促使非本土物种进入新的环境 , 因为植物开始在气候变化后的新环境茁壮生长 , 而像山松甲虫这样的昆虫通常生活在喜湿植物环境 。 (叶倾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