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

大约20年前 , 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个“魔法报纸”令人着迷 。 报纸图片中的人物会动 , 文字内容会自动刷新 。 彼时科幻电影中的情节 , 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 微信里的图文、手持阅读器中的内容 , 我们每天都在看 , 也不觉得有多神奇 。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 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 , 其实一直在变化 。 从手书手绘到电子手账 , 从家庭相册到“朋友圈”中的照片瀑布流 , 从影院观影到手机上的视频日志 , 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已经今非昔比 , 文艺的呈现形态也在不断地更迭 。
新媒介文艺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围绕着我们工作、交际、娱乐的媒介环境变化 , 从一般意义上看 , 是一个技术演化的逻辑 。 正如机械印刷术和邮政系统催生了近代报刊 , 电力和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 , 移动互联网、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 是今天所有视频软件和社交应用场景的技术基础 。
细细琢磨上述过程可以发现 , 新媒介应用到社会中 , 从时间维度上看 , 既有跳跃式的迭代 , 如手机替代了有线电话 , 也有渐进式的递变 , 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 。 只有回望当年 , 才知道走了有多远 。 从空间维度上看 , 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 , 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 , 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 , 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 , 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 。
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切入 , 都会遇上新媒介的新玩法 。 就秉持的态度而言 , 乐之者甘之如饴 , 怨之者弃如敝屣 。 从印刷时代进入电影时代 , 再进入广电时代 , 也都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 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两个: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 , 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 。
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 , 技术是中立的 , 但是一旦到不同的群体当中 , 技术的使用难免没有偏向 。 例如 , 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 , 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 。 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 , 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 。
以“快手”为例 。 2011年 , 制作分享GIF动画的免费软件“GIF快手”上线;2013年 , “GIF快手”从工具软件转型成为短视频社区;发展到现在 , “网红直播”和“直播带货”成为其主要盈利模式 。 “快手”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式新媒介与文艺融合的某些特点 , 也体现了当前大众化文艺的某些趋势 。
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
我们每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 从整体上说 , 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 , 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 。 由于人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 , 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 , 但是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 , 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 , 就应该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 。
这种适应 , 并不是今天才有的 。 19世纪末 , 随着照相术的成熟 , 人类进入图像时代 , 这打破了长期的文字传统 。 与阅读文字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 , 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 。 镜头与画面 , 成为社会文化与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信息获取、知识掌握、娱乐休闲都与图像的观看日益相关 。 因此 , 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 , 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 。
也正是在19世纪后半叶以来 , 生物学中的“适应”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早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 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 , 即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应对 , 被称为“社会适应” 。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随着媒介产业和媒介研究的兴盛 , 个体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成为“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 , 后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媒介素养” 。
【移动互联网|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媒介素养是常讲常新的话题 , 随着媒介的更迭而不断生发出新的内涵和要求 。 当年我们在剧院看戏 , 今后更多的戏会在手机端传播 。 在“抖音”上搜索有关“京剧”“昆曲”的内容 , 你能发现海量的票友和粉丝 , 真可谓“谁说戏曲不抖音” 。 再如 , 如果有年轻人和你说“弹幕”“一键三连”“路转粉”等陌生的名词 , 你不妨也去搜索一下 , 了解一番 , 甚至尝试一回 。 新媒介生态呼唤每个人的新媒介素养 , 新媒介背景下的文艺生态也必然与主流人群的新媒介素养相匹配 。
让新媒介跨过技术门槛 , 变得更加温暖和人性
传播方式变革带来的社会变迁 , 绝不止于其所传递的内容 , 而在于它所影响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 新媒介文艺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也重构了包括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在内的媒介环境 。 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过程 , 就是新媒介融入、改造既有的媒介生态系统 , 进而形成一个共生的媒介生态系统和文艺生态系统的过程 。
新媒介模糊了以往严格的“传者—受者”关系 , 降低了个人创作和表达的成本 , 为每个人赋权赋能 。 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媒介与国家政策、商业资本、公众态度之间的关系 , 用新媒介拓展认知资源、延伸社交场景、传承优秀文化、传递真情实感 , 就能跨过技术门槛 , 让新媒介从二进制数字式的存在 , 变得更加温暖和人性 。
有人说 , 新媒介割裂了时间 , 带来了用户“碎片化”的使用习惯 , 导致人们“去深度化”的思考 , 难以区分“虚拟”和“现实”……这些表述直指新媒介的要害 。 但是也要看到 , 整个人类社会现代化就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定义、再协调的过程 。 新媒介作为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工具 , 改变了原有的交往时空环境 , 我们的活动空间由线下拓展到线上 , 出现了“认知盈余”“缺席的在场”等新情况 , 这从本质上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交流 。 再者 , 每个时代珍贵的思想都是稀缺的 , 与其说新媒介导致“去深度化”思考 , 还不如说人类永远都要克服外界和内心的障碍 , 保持思考的深度和锐度 。 “李子柒系列视频”都很短 , 但是传递出了全世界用户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谁能否定其中的意义呢?
“魔法报纸”已经成为过去时 , 接下来的新媒介又会是什么?从短期看是可穿戴设备和更加智能化的媒介 , 从长期看或许是芯片和人体的进一步融合 。 未来的媒介会变成什么样子 , 我们拭目以待 , 但人类的文艺活动将一直在适应技术以及技术营造的传播生态之中 , 永远走下去 。
(作者:陈一 , 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