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专家学者激辩“元宇宙”:是概念还是技术?应拥抱还是远离?( 三 )


【虚拟|专家学者激辩“元宇宙”:是概念还是技术?应拥抱还是远离?】曾毅特别强调 , 当“元宇宙”相关基本概念、愿景和应用仍然看似有重大风险时 , 尤其不应当将青少年推向这个未知的空间 。 首先 , 目前对元宇宙这一概念的刻画还相当不扎实;其次 , 在通用人工智能还未到来之时 , 互联网、人工智能所存在的所有风险就足以使人类社会受到巨大冲击 , 由于“元宇宙”基于现代网络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其风险将会在此上基础上叠加;最后 , 从文化背景看 , 虚拟和现实世界 , 都是历史产物 。 重塑虚拟社会 , 历史不可磨灭 。 在虚拟平台进行共治 , 文化互鉴和互信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
“从技术角度来看 , 当我们许诺给全球公众和政治系统概念的时候 , 在提出经经得起科学推敲的基础理念前提下 , 要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应用合理性 。 完全脱离真实世界重塑的新概念会将人类带向真正的生存风险 。 ”曾毅说 。
元宇宙应以人为本强化现实世界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CTO)韦青称 , 每个人对元宇宙有不同的理解 。 元宇宙应该以人为本 , 应该用来强化现实世界 , 而非替代物理世界 , 不能让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 。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 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都需要治理 , 都需要有秩序 。 但什么是好的治理 , 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 需要人类社会一起达成共识 。 在数字社会发展过程中 , 数字鸿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我们的技术向前迈进的同时 , 不能落下一部分人 。 面对新技术 ,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信心认为技术能够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做出贡献” 。
《元宇宙通证》作者之一余晨认为 , 创造的虚拟世界都可以被视为元宇宙 , 虚拟并不可怕 。 纵观人类历史 , 就是一个由实入虚的过程 。 元宇宙及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很多人混淆了符号和其所指的对象、混淆了拟像与真实 。 虚拟空间需要秩序 , 也需要治理 。 对于新技术可能的威胁 , 不能与之前的技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 毕竟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不需要拥有意识就足以毁灭人类 , 人们往往低估了新技术的次生危害 。 原则上技术是中立的 , 但技术是人性的“放大器” , 对新技术的治理应该是动态的过程 。 “元宇宙给我们带来创造价值可能性的空间 , 我们需要将恶的部分排除 , 将善的部分留下” 。
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说 , 元宇宙是一个概念 , 而非一项技术 。 由于近年来许多数字技术的出现、落地和爆发 , 元宇宙这一概念被广泛讨论 。 确切来讲 , 元宇宙是包括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物理仿真模拟、高性能计算等许多技术的融合 , 进而形成虚实交融的新业态 。 元宇宙之“元” , 代表客观存在的世界与人的主观意识、意愿和谐共处 , 需要服务于真实世界 。 比如开发点餐机器人 , 帮助人们针对喜好推荐合适的食物 , 过去几十年 , 大多数人已经率先体验了虚拟世界带来的红利 。 但有趣的是 , 如果能够区分现实世界和元宇宙之间的不同 , 人们往往会选择从锻炼自身做起优化自己的现实生活 , 实现虚实之间的平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