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被从天而降的运气砸中两次的小米,资本市场为啥不买账


新浪科技综合|被从天而降的运气砸中两次的小米,资本市场为啥不买账
文章图片
图1/1

来源:经济观察网
采访人员/冯庆艳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 狄更斯的这两句话 , 放在此时的小米身上 , 似乎再恰当不过 。
除了自身的努力 , 小米的运气也真的好 , 曾经被乐视猛追死打的小米 , 在乐视轰然倒塌之后 , 趁机补位 , 接受了一波市场的红利 。 乐视2016年底之后快速沉沦 , 而小米在2017年打了一场翻身仗 , 手机出货量重回全球前五 。
这样的运气 ,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 有一次就不容易了 。 可小米却被这从天而降的运气 , 砸了两次 , 最近的一次便是 , 在手机领域与小米激烈角逐的华为 , 受到断芯之痛 , 小米的老对手荣耀在一番波折后 , 终于从华为剥离 。 11月17日 , 是荣耀被官方证实独立出来的日子 。 而几天后小米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 , 数据也格外亮眼 , 第三季度总收入比去年同期增了三成多 , 净利润增了近两成 , 海外市场贡献了超过一半的营收 。 更让雷军兴奋的是 , 手机销售量全球第三的宝座 , 小米暂时从苹果手中抢了过来(第三季度) , 曾经小米在这个位置上短暂停留 , 还是在六年前 。
然而这样的好运气 , 却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延续 , 12月2日 , 小米突然停牌 , 当天中午发布了40亿美金的发债及配股融资方案 , 下午1点再复牌 , 股价出现闪崩 , 当天收盘市值蒸发了超430亿港元 , 这个数字比增发要募集的310亿港元 , 还要多一百多亿港元 。
市场不买账不是第一次了 , 近期小米发布了各项数据亮眼的第三季度财报 , 可是财报发布后 , 股价跳空低开 , 盘中一度跌超5% , 收盘跌3.68% 。 更久一点 , 小米2018年港交所上市前估值就出现大跳水 , 从之前传闻的2000亿美金到后来的1000亿美金 , 最终上市时市值仅为540多亿美金 。 上市当天即破发 , 之后市值有升有降 , 降的时候更多一些 , 低的时候 , 一度跌破258亿美金(2000亿港元) 。
虽然今年疫情影响下 , 科技股股价集体出现大幅上涨 , 小米借着这股东风 , 股价也有了起色 , 但截至今天 , 依然没实现雷军在小米上市庆功会上的承诺 , “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 。 尤其是有同年回港上市的美团 , 市场给出的投票珠玉在前 , 小米就更显得落寞和尴尬了 。
【新浪科技综合|被从天而降的运气砸中两次的小米,资本市场为啥不买账】资本市场不买账的原因 , 还要从小米自身来看 。 雷军前脚在公开场合为小米正名 , 称社会对小米有三大误解 , 包括小米产品都是中低端、小米产品全是代工的、小米没技术 。 紧接着小米高管就以“得屌丝者得天下”的言论搅动小米用户和外界的心情 。 从此可以看出 , 不只是社会对小米有所误解 , 小米人自身对小米也有所误解 。
竞争格局的变幻 , 带来的好运气 , 无法掩盖小米自身面临的难题 , 上市前 , 小米到底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一家硬件公司 , 就引发了诸多质疑和争执 。 为了扩大用户规模 , 雷军甚至承诺 , 小米的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 。
上市两年多的时间里 , 支撑小米业绩的 , 主要是智能手机业务、IoT业务 , 以及互联网服务 。 在这“三驾马车”当中 , 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多年的支撑业务 。
资本市场更关注的 , 恐怕是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这两项业务 , 因为这两项业务中 , IoT业务代表小米未来的想象空间 , 互联网服务则代表小米的互联网性质到底有多浓重 。 而数据亮眼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在三季度营收181.2亿元 , 较去年同期上升16.1%;互联网服务收入为57.7亿元 , 同比增长8.7% , 其中广告收入达到33亿元 , 贡献了一半以上的互联网服务收入 。 从数据上来看 , 这两项贡献营收共计为238.9亿元 , 占整个集团营收的比例约为33% , 与两年前上市时 , 为整个营收贡献比例提升了近13% , 但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贡献的收入里还是硬件产品为主 , IoT技术产生的收入还是比较少的 , 互联网服务收入规模 , 也无法与纯互联网公司相媲美 , 显然这些离市场对小米的预期 , 还有不短的距离 。
值得关注的是 , 雷军在为小米正名的同时 , 也于日前披露小米11将首发搭载骁龙888芯片 , 其目的恐怕是 , 借机打破外界一直以来对小米的固有印象 。 与此同时 , 联系到小米账上趴着300多亿元的现金 , 还要再融资40亿美金 , 来提升自身业务发展 , 这些动作和信号 , 发生在老对手荣耀从华为手中剥离的档口 , 可见雷军对小米的期待与野心 。 不过现在来看 , 小米的未来可能还在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