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原题中国科幻 , 离辉煌有多远
你的科学梦因何启迪?是一板一眼的教科书 , 还是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恐怕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后者 。 科幻 , 是科学与艺术的交汇 , 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 , 它不仅是一种高效的科普方式 , 激发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 更能促使读者在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中思索人生 , 探讨时间 , 认知世界 。
近年来 , 中国科幻亮点频出 。 科幻巨著《三体》凭借瑰丽的故事“火出圈” , 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更是凭借其恢宏的世界观和令人称赞的特效突破“次元壁” , 票房达到74.41亿 。 借此东风 , 科学家们痛快科普了一波黑洞、宇宙学、力学、星际移民等知识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尽管我国科幻已在世界上崭露头角 , 但优秀科幻影视作品匮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 。 那么 , 中国科幻 , 离辉煌还有多远?
科幻对科技创新有多重要?
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
任何有远见的文明都是有想象力的 。 科幻作品集中呈现了这种想象力 。 对于优秀科幻作品的价值 ,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看来 , 科幻本身未见得要折射多少科学知识 , 但一定会激发想象力、激发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和对科学的热爱 。
在他看来 , 科幻还能够帮助人类更深层次思考、认识和理解社会以及未来 。 “例如人工智能、生命技术等领域目前发展非常快 , 很多伦理问题现在都凸显出来了 , 通常情况下社会应对这样的伦理问题是不及时的 。 因此 , 仅仅依靠科学共同体是不够的 , 我认为科幻的发展和繁荣能够促进我们思考人类共同体的责任 , 共同思考未来的方向 。 ”周忠和说:“好的科幻作家除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素养 , 还要有广阔的科学知识以及理性的思考精神 。 ”他表示 , 科幻不仅仅属于文学、影视或其他艺术范畴 , 背后还有科技和文化的底蕴支撑 , 科幻的繁荣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 , 事实上它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
的确如此 , 科幻是基于科技 , 对未来的想象和构建 。 “它基于现在 , 连接未来 , 也常常回到过去 。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副部长廖红看来 , 科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全面串起了过去和现在 , 串起了好奇心、想象力、科技以及对人生、价值、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判断 。 “去年《流浪地球》引爆了国人对科幻的热情 。 许多科技工作者对电影涉及的科技知识也进行了全面解读 , 这在社会上又掀起了一波科普、科幻的高潮 。 同时 , 电影所传达的对家人、朋友、国家、人类的这种责任感 , 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共识 , 传播了我们中国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理念 。 ”廖红说:“我们期待通过科幻这一类型的文学、艺术、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的载体 , 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梦想 , 激发创造热情 , 引发对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 ”
当人们思考未来 , 创新的激情和创意就会被点燃 。 “科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扩音器 。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副书记李新看来 , “科技创新成果能通过科幻文学的阅读、影视播放、游戏的游玩以及体验消费等形式 , 让更多公众更好理解科技创新 , 激发人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 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 ”
确实 , 从科幻作品中获得灵感 , 然后一步一步将其实现 , 最终成为改变时代的科技创新成果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 例如 , 地球静止轨道又名“克拉克轨道” , “克拉克”是指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亚瑟·查尔斯·克拉克 , 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并称为20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 。 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地球静止轨道 , 正是因为他在1945年预言了“地球静止轨道”的存在 。 那时 , 人类尚未进入航天时代 , 亚瑟·查尔斯·克拉克的设想看起来颇为超前 。 但仅仅20年以后 , 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就都已被广泛使用 , 为了纪念他对这条轨道的预言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它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
对于科幻来说 , 科技创新为其提供了无限幻想空间 。 2018年的科幻电影《头号玩家》模拟了未来VR技术高度成熟后的世界 , 人类穿梭在现实和虚拟之间 , 就如当下网络线上线下各种互动和联通一样 。 放眼当下 ,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 中国天眼以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成果等 , 为科幻创作提供了巨大的故事资源库和灵感来源 。
科技创新还为科幻提供了多样的表现形式 。 数字技术、动作捕捉技术、沉浸交互技术、3D技术等都为公众提供了更真实更具体验感的科幻视觉盛宴 。
爱因斯坦曾说过:“假使科学要像艺术一样真切而完全地实现它的庄严使命 , 它的成就便不能只是肤浅地为大众所知 , 而要把其内在的意义投射到人们的意识中去 。 ”在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看来 , 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是借助科幻文学和影视等方式 , 如此才能让大家深切感受到科学的文化和精神 , 感受到科学是文明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 “这种感知要深入到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 一定不是知识 , 不是数字 , 一定是不枯燥的 。 ”
科幻对教育有什么用?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的想象力缺失
“会飞的汽车”“缩小的饼干”——在上海市近年举办的一次中学生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中 , 这些已经可实现的科技还被许多孩子当成想象 , 似乎现代科技并没有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 。
在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年会上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威海紫光实验学校校长李凌提到这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很多孩子的想象力非常好 , 但更多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没有达到科技发展的水平 。 ”盲目追求“应试教育”固然是主要原因 , 但启迪民族想象力、特别是启迪青少年想象力的优秀科幻作品缺失也是值得反思的原因之一 。
“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直接启迪了西蒙·莱克、伽利尔摩·马可尼等人发明了潜水艇、无线电报 。 如今 , 这部科幻巨著仍是我国青少年必读的课外书 。 但就科幻而言 , 它已经“过时” 。 可令人遗憾的是在青少年的书单上 , 文学性和阅读性可与其比肩、时间轴线更远的科幻巨著还未出现 。
“没有科幻就会让科技创新缺失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文武研究员曾创作过科幻文学作品《未来星球2049》 , 在他看来 , “科幻是最奔放的思维活动 , 是最高级的科技创新” 。
手机之父马丁·库伯在看了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通讯装置后开始手机的研发 , 埃格·希克斯基在读过科幻小说《征服者罗比尔》后发明了直升机 。 回望科技史 , 时常能在科幻作品中看到宇宙航行、机器人、黑洞、虫洞、潜水艇、磁悬浮列车以及最新型的技术基因工程等 , 而科技进步让科幻作家笔下未来世界逐渐成为现实 。
面向未来 ,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有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 因此引导青少年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探索研究 , 培养青少年的使命感、责任感 , 为中国科技发展储备人才 , 中国科幻界仍需不断发力 。
在科幻作家王晋康看来 ,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 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 , “当今的青少年们有生之年必定见证这场变革 , 其中有光明 , 也有光明之后的阴影 。 人工智能代替了数千万的劳动力 , 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干什么?这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 。 ”王晋康说:“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养成一个习惯——常常踮起脚尖往前看 , 以免变革来临时缺乏准备 。 ”
中国缺乏科幻作品吗?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
以《三体》和《流浪地球》为代表的科幻文化产品受到“热捧” , 反映出当前国人对优秀科幻文化产品的关注和喜爱 。 “2019年全国科幻周边产品品类总和超过1000种 , 市场总体价值约为13.5亿元 , 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2019年初《流浪地球》电影热映带动的大众对科幻的关注度 。 ”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在发布《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时说:“中国科幻产业平稳向上发展 。 2019年我国科幻产业总值658.71亿元 , 比2018年的456.35亿元有所增长 。 ”
根据该报告 , 在科幻图书方面 , 2019年全年出版新书385种 , 相比于2018年减少了约10.90% 。 虽然2019年度新书出版整体趋于保守 , 但仍然远高于2016年和2017年 。 在数字阅读方面 , 2019年科幻类型的数字阅读市场规模约为6亿元 , 同比增长40% 。 科幻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平均水平 。 在有声阅读方面 , 2019年科幻有声阅读市场规模约为8000万 , 同比增长33% 。
蓬勃的市场反映出人们对科幻这一“最具创新力”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渴求 。
然而 , 数据中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 , 这份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报告还显示:科幻影视整体还是比前一年有所下降;科幻图书在2019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1022.7亿元码洋规模中占比1.30% , 较上一年的1.40%有稍许下降 。
【创新|中国科幻,离辉煌有多远】究其原因 , 或可从科幻图书市场过度依赖头部畅销书中窥出端倪 。 目前基本以《三体》《银河帝国》、凡尔纳科幻系列撑起绝大部分科幻图书市场 。 例如《银河帝国》系列2019年一年销量高达124万册 , 总码洋超过4000万元 。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幻类文化产品种类多 , 市场大 , 但优秀作品不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文学作品后继乏力等问题 。 读者和观众怀着好作品能更多些的期待 , 面对“吃不饱”“不解渴”的现状 , 可能就会放弃消费和关注 。
“中国科幻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等待挖掘 。 ”青年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 , 我国目前诞生了许多前沿科技成果 , 如何将这些看似离大众遥远的内容通过科幻的想象融入国人的认知 , 让科幻意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 , 从而影响更多人 , 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
好的科幻作品什么样?
需要反映科技时代风起云涌的变化
“中国科幻文学的历史已逾百年 , 它的萌生、发展和兴盛 , 始终与中华民族争取民族复兴、建设伟大的现代化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 。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眼里 , 几代科幻文学作家在大地与星空之间的翱翔与书写 , 为中国文学开辟了绚烂雄奇的风景 。 时代在发展 , 人民群众的眼界在拓宽、品位在提升 , 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科幻文化作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 这需要我国的科幻界创造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科幻文化精品 , 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迈进 。
继《三体》《流浪地球》之后 , 中国科幻还能不能更加“解渴”?这是科幻领域在“十四五”期间要作答的一张考卷 。 在吴岩看来 , 目前在科幻作品内容方面 , 我国与发达国家没有大的差异 , 同样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变化 , 但我们需要一些有特色的、不同的作品 , 这才是科幻创新的本质 。
该如何破题?“对于科幻创作者来说 , 需要对科技时代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变化有充分的感知力 , 并将对时代变化的思考反映到科幻作品中 。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 , 科幻创作应该反映时代变化 , 打破小圈子 , 积极跨界 , 打破科学、人文、艺术、教育之间的隔阂 , 与“圈外”融合 , 才能营造共融生态 , 产生更大动能 。
科幻产业要兴旺发达 , 离不开产业模式的进一步健全和人才培养的跟进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科幻作家董仁威表示 , 科幻电影需要一个完备的工业化体系 , 将更多专业人才引入行业 , 成立更多具有商业化运作能力的原创团队 , 才能把整个科幻产业链的力量团结起来 。
科幻电影对特效技术的要求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 其制作需要更多高新技术的加入 。 而“特效不只是技术的简单运用 , 宏观而言 , 跟整个电影的制作 , 乃至科幻电影的生态发生更深刻的互相影响 。 国内的技术发展很强 , 也很成熟 。 但是这些技术 , 无论是自动化控制 , 还是涉及动作捕捉、面部表情捕等识别技术 , 大量的技术没有在电影行业充分应用起来 。 ”在导演路阳看来 ,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技术领域并不知道我们电影行业的需求是什么 。 ”
可喜的是 , 一系列措施正在积极开展 。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表示 , 将打造科幻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 推动北京在科幻领域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 今年7月 , 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 这是我国首次就科幻电影颁布指导性文件 。 目前 , 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牵头 , 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单位还组成了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 , 促进科学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 在新征程上 , 中国文艺和中国科幻必将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 ”铁凝表示 , 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 进一步加强科幻研究 , 推动创作繁荣 , 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 (采访人员詹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
- 最新消息|中围石油回应被看成中国石油:手续合法 我们看不错
- 系列|2021中国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年发射55次居世界第一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技术|使用云原生应用和开源技术的创新攻略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微信|微信支付“九宫格”全面支持开通中国银联云闪付
- IT|全球汽车行业价值两年突增至3万亿美元 中国电动车企立大功
- 科技创新平台|云南:打造世界一流食用菌科技创新平台
- 技术|科技赋能创新发展
- 运载火箭|2021中国航天发射次数首破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