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掉自动驾驶,认真做外卖的Uber越来越像美团了
文章图片
图1/8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婷婷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从只有五个人的小公司成长为备受全球瞩目的独角兽 , 需要多长时间?
Uber的答案是五年——2015年 , 成立仅五年的Uber宣布完成高达73亿美元的G轮融资 。 弹药入库 , Uber很快在全球刮起旋风 , 对此 , 2016年前后薅过人民优步羊毛的用户应该仍有印象 。
从共享经济鼻祖、超级独角兽的宝座上跌落 , 需要多长时间?
Uber的答案是一秒钟——2019年5月10日 , Uber以45美元的发行价登陆纽交所 , 交易代码为UBER 。 然后 , Uber上市即破发 , 开盘报42美元 , 较发行价下跌约6.7% , 当日收盘41.57美元 , 较发行价暴跌7.62% , 市值缩水至不到700亿美元 , 较巅峰时刻估值几近腰斩 。
共享经济鼻祖在资本市场的暗淡表现 , 为曾经雄心勃勃的共享经济创业公司们当头浇下一桶冷水 。 信心受挫的不仅是直接对标Uber模式的共享出行平台 , 也包括众多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公司 , 如共享办公、共享住宿等 。
飞得有多高 , 摔得就有多重 。 毫不留情的二级市场不仅彻底粉碎了Uber光环 , 也让一级市场开始反思过去几年崇尚的投资逻辑 。
本该成为高光时刻的IPO却成为了Uber的至暗时刻 , 很快 , Uber就成为了资本、市场、媒体的弃儿 。 然而 , 在罕见的低调中潜行了一年多以后 , Uber股价走出了上升曲线 , 如今市值已经接近千亿美元 。
虽然当前市值离此前巅峰仍有一段距离 , 但投资者们似乎又开始相信Uber了 , Uber真的重新站起来了吗?
要做美国版美团?
观察今年以来Uber的股价波动可以发现 , 其股价的拉升主要发生在11月2日至11月9日 。 在这约一周时间里 , Uber市值涨超200亿 , 涨幅达到38.4% , 一举扫清了今年上半年的颓势 。
这段时间 , Uber做了两件大事 , 一是11月4日在Uber等企业的游说下 , 美联社预测加州将通过22号提案 , 二是11月5日Uber发布第三季度财报 。 提案与财报之所以会对股价有这么大的推动作用 , 从根本上讲 , 在于其背后体现出的Uber经营思路、战略方向的变化 。
文章图片
图2/8
Uber今年以来股价走势图 , 图源雪球
【|卖掉自动驾驶,认真做外卖的Uber越来越像美团了】先说22号提案 , 其主要内容为使网约车平台Uber、Lyft和外卖平台DoorDash等无需将司机归类为雇员 。 今年1月 , 加州保护零工的法律生效 , 要求上述企业将司机重新分类为员工 , 以使他们有资格享受最低工资、带薪病假和失业补助等福利 。 为了避免遵守这一法案 , 上述企业联合投入约2亿美元推动22号提案 , 这也是加州历史上投入最高的提案游说活动 。
Uber们之所以花如此大力气在这一提案上 , 原因在于将司机归类为雇员将导致用人成本大幅度上升 , 进而导致Uber本就成本高企的的网约车模式更难成立 。 Uber CEO达拉·科斯罗萨西估计 , 如果22号提案投票失败 , 乘车价格可能会翻倍 。
提案的成功带来的最直接结果 , 就是Uber能够维持较低的成本在加州开展业务 。 11月4日美联社根据开票数据预测法案将获得通过后 , 当天Uber收涨14.59% , Lyft收涨11.28% 。
从更底层的逻辑上讲 , Uber在22号提案上付出的努力 , 折射出的是其对高成本、高费用模式的反思 , 当下Uber的经营思路明显向控制成本的方向转变 。
根据财报数据 , 今年以来 , Uber无论是营收成本 , 还是营销、研发等经营费用 , 都维持在低位 , 这最终反映为Uber经营利润率的上升:除了遭受疫情重创的二季度 , 一季度、三季度Uber的经营利润率相比2019年数据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修复 。
文章图片
图3/8
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经营思路的转变 。 Uber上市初期饱受苛责的一个原因在于 , Uber同时经营网约车、外卖、货运、自动驾驶等多条业务线 , 且在全球范围内拉开战局 , 导致其业务亏损严重 , 且对其未来发展造成较高的风险 。
上市后 , 市值的暴跌让Uber清醒了不少 , Uber开始瘦身 。 除了受疫情影响大幅度裁员、关闭办公室外 , Uber今年以来多次放弃非核心业务 , 转而将精力集中于网约车、外卖:
6月 , Uber向金融服务公司转型的计划遇冷 , Uber金融部门负责人离任 。
9月 , Uber宣布将其欧洲货运业务出售给德国货运初创公司Sennder 。
最新消息是 , 12月 , Uber宣布将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Aurora Innovation 。
多次调整业务结构 , 并且选择出售此前寄予厚望的自动驾驶部门 , 反映出Uber改变多元发展思路 , 聚焦核心业务的决心 。
此外 , 今年以来Uber业务结构最大的变化在于 , Uber似乎正从一个网约车平台转变为一个外卖平台 。
根据财报数据 , Uber外卖业务营收占比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 , 营收占比已基本与网约车业务持平 , 已然成为目前Uber最强劲的增长引擎 。
文章图片
图4/8
Uber今年在外卖业务上下了大功夫 。 根据消费数据分析平台Second Measure的统计 , 美国前四大外卖平台分别为Doordash、Grubhub、Uber Eats及Postmates , 市占率分别为42%、28%、20%及8% 。 排名第三的Uber , 打起了收购老二、老四 , 以联合对抗老大Doordash的算盘:
5月消息 , Uber欲收购GrubHub , 最终出于对反垄断的担忧 , 退出了收购谈判 。
7月 , Uber正式宣布以约2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外卖服务商Postmates 。
对Uber来说 , 外卖业务的重要意义在于 , 其比网约车业务具有更高的盈利想象空间 。
文章图片
图5/8
Uber的财报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 今年以来 , 随着规模效应体现 , Uber外卖业务所造成的EBITDA亏损大幅度减小 , 增速不断升高 。 随着业务逐渐成熟 , 不用再耗费大量前期投入 , 外卖业务有实现盈利、并且带动Uber整体盈利的可能 。 达拉·科斯罗萨西在收购Postmates后即表示 , 这将帮助Uber在2021年实现盈利 。
文章图片
图6/8
资本市场对Uber的转型也颇为买账 。 原因在于 , 相比起成本、风险更高的网约车模式 , 二级市场似乎对外卖业务更为认可 。 这一点从美团上市以来的股价上涨曲线中就可见一斑 。 此外 , DoorDash昨晚刚刚挂牌上市 , 以发行价计算 , 市值达到390亿美元 , 这是美股2020年最大的IPO之一 。
总的来说 , 通过缩减成本、砍掉非核心业务线 , 并将战略重点从网约车向外卖转移 , Uber的经营思路和战略方向都发生了大调整——调整后的Uber , 似乎越来越像美团了 。
不敢再疯狂烧钱 , 反而精打细算过起了日子的Uber , 似乎终于重新赢回了资本的宠爱 。
Uber瘦身 , 滴滴增肥
早期在一级市场 , Uber的春风得意是靠网约车讲出故事 , 但如今在二级市场 , Uber起死回生却是依赖于更接地气的外卖业务 。
诸如此类的状况近两年来正在频繁上演:美国市场 , 大受追捧的WeWork中止了IPO计划 , 中国市场也有新经济独角兽上市破发的例子 。 二级市场多次打破一级市场的神话 , 倒逼一级市场投资人重新思考起创投逻辑 , 企业也不得不对烧钱扩张这一战略保持慎重 。
在WeWork宣布中止IPO计划以后 ,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Mike Wilson)发布了一个广为传播的观点:“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 ”
在如今的资本环境中 , 实际盈利能力正在逐步取代“业务潜力” , 成为更核心的价值评判指标 。 Uber的股价曲线正是这一趋势的例证 。
文章图片
图7/8
这将对新经济 , 尤其共享经济赛道 , 带来更多的警示与启发 。
例如Uber的老对头Lyft , 其今年股价走势与Uber相似 , 也在10月底逐渐拉升 。 除了受到相同的社会环境、22号提案影响之外 , Lyft的股价回升主要是依赖于其对经营成本的控制 。
根据三季度财报 , Lyft各项费用相比去年同期都有明显减少 , 使得毛利水平提升 , 三季度毛利率增长至47.6% 。 财报发布后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上调了对Lyft的目标价 , 称“公司在目前仍然不稳定的打车市场中已展现出回升态势 , 并专注于实现更强的盈利能力” 。
有Uber示范在前 , Lyft同样打起了外卖的主意 , 在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提起了外送业务战略 。 但是 , Lyft与Uber却收获了截然不同的市场反馈 , 例如 ,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即表示对此“初步持怀疑态度” 。
其背后逻辑或许在于 , Uber在外卖业务上已有长时间布局 , 今年以来通过转移业务重心、收购外部企业 , 可以较快实现规模扩张与毛利修复 。 但对新入局的Lyft来说 , 外卖业务从启动到成熟 , 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 这对现阶段的Lyft来说 , 是额外的压力 , 而非救命的稻草 。
根本上 , 这仍是一个关系到能力维度、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 资本更务实的态度 , 要求企业对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进行多少投入、收获多少回报等问题 , 有更明确且清醒的认知 。
文章图片
图8/8
需要对这些问题慎重思考的 , 还有将Uber模式在中国运营的企业滴滴 。 滴滴早期是Uber的模仿者 , 但在Uber如今已经向美团转型的情况下 , 滴滴似乎却依旧在原有商业模式下狂奔 。
今年以来 , 滴滴提出“0188计划”后 , 开启了激进的增长战略 。 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 开启跑腿、货运、公交等新业务 , 重金入局今年以来的最热风口社区团购 , 上月 , 还与比亚迪携手发布D1 , 迈入造车行列 。
业务种类越来越多的同时 , 滴滴砸钱也越来越狠 。 网约车上 , 滴滴推出下沉品牌花小猪 , 重启大额补贴 , 此外滴滴在10月也宣布上线“百亿补贴” 。 对新业务橙心优选 , 滴滴CEO程维称“投入不设上限” 。
滴滴不断发展多元化业务结构 , 且大量砸钱的战略 , 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业务体量 , 这将为滴滴争取更高的估值 。 但是 , 对已站在IPO前夜的滴滴来说 , 如何在上市后维持市值的稳定、体现出真实的盈利能力 , 是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 。
Uber的例子已经说明 , 二级市场对高成本、高风险、多线程的商业模式抱有疑虑 。 滴滴在上市后需要证明自身有能支撑起诸多业务的能力 , 从现阶段的表现来看 , 滴滴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
走出资本游戏后 , Uber的新战略更加聚焦与务实 , 从现阶段市场反馈来说 , 这一战略已获得了初步的认可 。 不过 , 要复现曾经在一级市场的风光并不容易 , Uber网约车业务所面临的成本高企、竞争激烈、风险较大等问题并未获得实质上的解决 , 外卖业务也尚还在成长期 。
对整个共享经济赛道来说 , Uber的带头转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故事已经讲不通了 , 挣钱才是硬道理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测试|北京: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365万公里
- 华依|中信证券:惯性导航有望成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的标配产品
- 爆发|中信证券:自动驾驶渐行渐近,惯性导航刚需爆发
- 矩阵|聚焦快递末端痛点 国内首款无人驾驶快递物流车在中通启动应用场景内测
- 列车驾驶室|北京:体验无人驾驶地铁
- 未来|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公开道路全无人测试
- 无人驾驶飞机|跑道下埋5万多个传感器、无人车导航
- IT|TuSimple半挂卡车道路全无人驾驶视频公布:全长130千米
- 无人驾驶飞机|跑道下埋5万多个传感器、无人车导航——鄂州花湖机场有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