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荡|功成身退!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实验”退役

12月12日 , 一项国之重器的退役仪式在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大亚湾核电站举行 。 历经9年运行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实现了原定科学目标 , 完成了科学使命 , 正式被按下停机按钮 。
仪式上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向媒体开放 。 实验室位于地下100米的山洞中 , 长约3000米 。 停机按钮启动后 , 工作人员关闭高压系统 , 关闭氮气系统 , 移开RPC探测器 , 打开水池盖子 , 能清晰地看到4个探测器 。

振荡|功成身退!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实验”退役
文章图片

探测器内部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物质粒子 , 太阳、地球、超新星、宇宙线、核反应堆 , 甚至人体都在不停地产生中微子 , 每秒钟有亿万个中微子穿过人们的身体 。 十几年前 , 科学家发现中微子能够在飞行中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 , 即“中微子振荡” 。 发现这项成果的两位科学家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为进一步研究中微子振荡之谜 , 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大亚湾核电站 。 核反应堆是重要的中微子源 , 大亚湾核电站每秒钟产生的中微子多达35万亿亿个 , 同时附近环境适合建地下实验室 , 具备得天独厚的探测条件 。
2003年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方案应运而生 。 大亚湾实验是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 ,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 , 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 , 中方承担全部实验室建设和一半的探测器研制 , 美方承担约一半的探测器研制 , 还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实验建设和科学研究 。
2012年 , 大亚湾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 。 这一发现为研究宇宙起源 , 尤其是理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提供了可能 , 并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 更于2016年拿下我国已连续17年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并获得2016年度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9年度未来科学大奖等多个奖项 。
大亚湾中微子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表示 , 到2020年底 , 设置继续运行不会再提高精度 , 从运行的投入产出比考虑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退役是合适的 , 实验旧址将返还中广核集团 。
据悉 , 以王贻芳为首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组 , 将下一步目标瞄准了正在建造的江门中微子实验 。 “我们将利用阳江和台山两个核电站群产生的中微子 , 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 , 精确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 , 研究超新星、地球及太阳中微子 。 ”王贻芳说 。
内容来源:深圳商报 采访人员 袁斯茹
【振荡|功成身退!我国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实验”退役】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