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央视网消息:在北京冬奥会筹办的过程当中 , 科技的助力成为一大亮点 。 在场馆建设方面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 , 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 , 作为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竞赛场馆 , 借助科技手段将节俭办赛的理念变为现实 。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文章图片

还有大家很熟悉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 应用装配式快速拆装和调平动态监测技术 , 20天内就完成“由水到冰”的华丽转身 , 突出的也是一个字:快!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文章图片

此外 , 国家速滑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冬奥场馆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 冰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 , 碳排量接近于零 , 满满的科技感让绿色冬奥的办赛理念成色十足 。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文章图片

比赛场馆内的疫情防控也少不了科技的力量:消毒机器人将光荣上岗 , 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气象预报 , 为运动员安全“飞翔”保驾护航 。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文章图片

还有我们观看北京冬奥会比赛的“姿势”也尽显科技范儿 , 5G信号冬奥场馆全覆盖 , 8K比赛画面实时传输 , VR虚拟系统 , 自由观赛视角 , 绝不放过每一个精彩的冬奥瞬间 。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 怎能不令人翘首以盼呢?
而科技的背后 , 还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 , 为冬奥会服务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 冬奥的雪上运动当中 , 什么样的风最有利?什么样的雪最一流?我们一起走进冬奥张家口赛区 , 听听各个领域的保障人员怎么说 。
段宇辉:我为运动员找“最有利的风”

场馆|科技助力做好冬奥服务保障 一届被科技感拉满气场的冬奥会
文章图片

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首席气象预报员 段宇辉:大家好 , 我叫段宇辉 , 是冬奥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首席(气象)预报员 。 崇礼会经常出现一些零下20多度的低温条件、20米每秒以上的环境风 , 就面临着低温、高温融雪、雪后的雾 , 强降雪甚至降雨的影响 , 都对我们的预报产生了较大的挑战 。 在此之前 , 对于全国范围内对山地的、户外的比赛研究我们还几乎是一个空白 , 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跳台为例 , 从运动员出发到着陆之后 , 大概也就是45秒的时间 , 它的时速会达到100公里 , 那么这种情况下超过4米每秒的风 , 特别是侧风 , 就会对运动员的着陆 , 特别是空中姿态产生特别大的影响 , 进而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和人身安全 。 我们就需要在一到两个小时之内 , 找出利于运动员比赛的、小于4米每秒的 , 他能够顺利比赛完成的这么一个时间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