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北航附小学生进“月宫”种菜


学生|北航附小学生进“月宫”种菜
文章图片

北航附小学生在“小小月宫”里观察营养液栽培的蔬菜 。 本报采访人员 邓伟摄
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踏上“回家”路 , 而在北京的中小学里 , 也有人在同步“探月”——北航附小的“小小月宫”中 , 同学们通过培植蔬菜、将固体废物转化为肥料、饲养黄粉虫等 , 模拟人类在月球及外太空的生存情况 , 开展探索实验 。
北航附小东门入口处操场旁 , 坐落着银白色的“小小月宫” , 圆柱形的舱体分为综合舱和植物舱 。 “小小月宫”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领衔设计开发 , 北航附小教师实施开发应用 , 是全国首个建立在小学校内的月宫基地 。 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枚“太空种子” , 学生们会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里 , 接到不同的“探月”任务 。 上周五下午 , 三名五年级学生走进“小小月宫” , 他们是这间实验室当天的“小管理员” , 读取、记录检测仪器上的数据 , 用量杯配置营养液;收集植物的黄叶给黄粉虫喂食 , 将根茎等废弃物放入固废转换器制作肥料……每个步骤都井井有条 。
“去‘小小月宫’里种菜 , 是全校学生都不能错过的劳动体验 。 ”学校科技老师张畅介绍 , 不同年级都有符合各自成长特点的劳动实践任务: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植物的类型和生长习性分批次培育 , 同时记录观察日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配置营养液、收集植物固体废弃物、调节光源高度、饲养黄粉虫 , 并针对不同植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授粉 。
“这些劳动的背后 , 是相关科普知识的学习 。 ”张畅介绍 , 比如 , 走进“小小月宫”的植物舱 , 学生们会发现 , 给植物提供的光是紫色的 , 这是利用不同波段的可见光模拟的日光 , 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不需要绿色光参与 。 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不同 , 营养液和光源的设置要符合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 高年级学生会利用综合舱实验台上的仪器 , 对植物舱内的营养液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 , 给出更换营养液的具体时间和参数;据此 , 中年级学生会配置针对不同植物生长阶段的母液 , 调配植物舱的营养液……
该校校长李兰瑛介绍 , 学校针对“小小月宫”设计开发了月球基地建设和太空站建设等相关校本课程 , 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解最新的科技时事热点 , 例如此次嫦娥五号准备带回多少月壤 , 采集样本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机械手臂等 , 学生们还会通过项目学习的模式 , 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月球基地模型 。 而“小小月宫”的种植成果最终会成为可口的菜肴 , 回到学生们的餐桌上 。 “在动手种植中 , 孩子们培养了基本的劳动技能 , 记录与见证了植物从萌芽到结果的全过程 , 还体会到一菜一果的来之不易 , 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的内涵 。 ”
“太空种子”将播撒进东直门中学校园
本报讯(采访人员 牛伟坤)昨天 , 20多包珍贵的“太空种子”由载人航天办公室交到了东直门中学 。 明年开春 , 学校的温室大棚里将迎来新成员:西瓜、粉樱、番茄……这些在太空遨游过的种子后代将在东城的校园里迎风生长 。
今年5月 ,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 , 随同火箭一起出征的还有一个庞大的“种子天团” 。 昨天下午 , 经选育后的部分太空种子来到东直门中学 , 成为学生未来开展科技活动、生物课程、研学实践的新素材 。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 开春之前 , 学生将在显微镜下进行种子基本性状的观察 , 为后续研究进行数据储备 。 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专家的指导下 , 学校也将对温室大棚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 , 为开春的播种做好准备 。
【学生|北航附小学生进“月宫”种菜】“太空种子”的交接也拉开了东直门中学今年校园科技节的序幕 。 开幕式上 , 东直门中学与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 今后双方将在空间搭载方案设计、太空舱模拟栽培、航天育种课题研究等方面联手开展系列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