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经济参考报调查:严管之下,小散“挖矿”仍未绝迹( 二 )
今年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强调坚决防控金融风险,“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这被外界视为国家层面首次对比特币“挖矿”与交易明确提出打击要求 。由此,一些“挖矿”项目被火速拉闸断电,直到11部门联合发文,动辄日耗电上百万度的大型“矿场”退出殆尽 。
今年10月,剑桥替代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5月至7月间,中国在全球比特币“挖矿”活动中所需的计算能力所占份额从44%降至0,美国、俄罗斯、柬埔寨成为矿业新中心 。而2019年,中国在全球算力中所占份额为四分之三 。
“这个统计数据说明,目前中国比特币‘挖矿’算力已经在宏观上‘功能性为零’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主任刘晓蕾教授说,但不排除还有通过海外代理继续“挖矿”的,或是还有散落在各地,在统计意义上规模较小的矿场 。
从各地情况看,虽然机构等规模化“挖矿”在国内被全面禁止,但不乏一些个人“挖矿”行为在各地依然存在 。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今年10月在其官网上发文称,监测发现该省参与“挖矿”的互联网IP地址总数4502个,消耗算力资源超10PH/s,耗能26万度/天 。“挖矿”活动主要集中在以太坊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 。
循着这一线索,采访人员先后前往徐州、常州、苏州、南通等地市调研,未发现大型“挖矿”项目 。查实的“挖矿”IP地址多为个人“挖矿”行为,例如徐州查实的“挖矿”IP地址归属于两家网吧 。
这类藏身于居民楼和网吧的小散“挖矿”行为在其他一些地方同样存在 。例如,今年10月下旬,北京朝阳区一小区居民利用消防楼道摆放电脑“挖矿”被举报查实 。同时,江苏、浙江等地监测发现有人涉嫌利用公共资源从事“挖矿”行为 。
大面整治收效良好
对个人“挖矿”监管仍存盲区
关于下一步的整治工作,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今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执行居民电价的单位,若发现参与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将研究对其加征惩罚性电价,形成持续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高压态势 。
各地监管要求也在不断升级 。但采访人员实地走访了解到,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同时,由于涉及监管部门较多,存在部门之间沟通衔接不畅、协作性差、权责关系模糊等问题 。尤其对于现阶段出现的非企业“挖矿”行为的管控仍存监管盲区 。
“自然人分散式‘挖矿’不是规模化的,也不是企业性质的,发改委、工信部对这类‘挖矿’行为没有办法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说,过去监管更多是从禁止虚拟货币炒作角度去整治,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挖矿”,挖到“矿”一般都会交易,都可以从此环节切入监管 。但是如果挖了矿没有交易,确实很难查处 。
推荐阅读
- 数字化|零售数字化转型显效 兴业银行手机银行接连获奖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数字货币|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盘点:比特币仍是霸主,NFT进入大众视野
- 研究院|传统行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施工现场变“智造工厂”
- 山西|移动5G+智慧成果亮相山西数字化转型大会
- 数字货币|币安在法国扩张业务 项目规模1亿欧元
- 猎豹|数字化助力实体消费 机器人让商场“热”起来
- 数字货币|比特币逼近关键支撑位 若失守恐下探40000美元
- 数字化|商场数字化有本“生意经”
- 数字化|7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