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构建长效机制 推动科学家进课堂

据媒体报道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开发的“魅力有机化学”系列课程 , 在徐汇区四所中小学“圈粉” 。 于是 , 隔三岔五就有学校找上门来 , 邀请团队去开课 。 面对不断冒出的新需求 , 所里有些无奈;不少学校则为“如何找到对路的科学家来校开课”而烦恼 。 笔者以为 , 科学家进校园进课堂开展科学普及教育 , 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 理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 当前 , 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 , 为科学家进课堂提供更好的路径支撑 。
科学家进课堂的意义不言而喻 。 无论对国家还是学校来说 , 科学家都是宝贵的稀缺资源 , 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一方面 , 科学家拥有前沿科学知识 , 这些知识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另一方面 , 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求知精神和科研态度 , 对学生来说都是无形的榜样 , 能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 正因为科学家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 , 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科学家进课堂 , 特别是在科技强国战略和“双减”政策背景下 , 这种需求显得尤为旺盛 。
从现实情况看 , 尽管不少科学家有投身科普的热情 , 但因科研任务繁重 , 用于科普的精力有限 , 坚持参加科普活动往往难以系统化 。 同时 , 因对中小学知识背景不熟 , 缺乏对课堂的掌控 , 有时也会一不小心讲得太深 。 针对科学家进课堂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 要着力从机制上进行构建和完善 。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 , 从政策层面谋划科学家进课堂的有效机制 。 建议在国家和地方各级规划与政策中 , 出台有关的政策条款或专门文件 , 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常态化组织科学家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
二是加强组织协调 , 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和第三方组织的力量 。 科学家进课堂要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 , 必须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的作用 。 各级科协在总结科普周、科普日等经验的基础上 , 要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深度合作 , 探索形成科学家进课堂的长效机制 。 同时 , 要借助第三方公益组织的力量 , 通过更加灵活的市场化运作 , 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 , 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科普资源 。
三是加强内容优化 , 打造优质科普课程 。 科学家对于中小学知识的把握 , 只能依靠个人预设和经验 , 在分享普及科学知识过程中 , 难免造成讲解过深或不够的问题 , 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有效吸收 。 因此 ,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学、教学研究 , 特别是教育课程资源专家的作用 , 多方力量共同设计好优质的科普课程和教学内容 。 这样设计出来的科普课程 , 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和效果 。
四是改善评价机制 , 切实把科普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 科技创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 一定程度上 , 科普是科研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 。 建议更多科研机构探索把科普纳入科研评价体系 , 鼓励引导更多科学家开展科普工作 。 唯有如此 , 科学家进课堂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 真正让科学家从学校的“贵客”变为“常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