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新千亿赛道:这次真“有矿”( 二 )


因此 , 那些做开放场景无人驾驶的企业 , 受到投资人的热烈追逐 。 投资人认为相对于封闭场景 , 此类项目更“性感” 。
然而 , 2018年早已烧完第一把火的无人驾驶行业 , 商业运营和落地方面没有实质性变化 , 技术落地难度超出预期 。 无人驾驶领域的生态也受到了部分投资人的质疑 , 对于车辆走向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时间点充满不确定性 。
在此背景下 , 国内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 。 矿山、港口等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 , 开始进入投资人和企业的视线 。 让无人驾驶先在简单的封闭场景落地 , 再向复杂的开放场景迭代 , 成为了一条可行性更高的路径 。 成立于2018年5月的易控智驾 , 便是其中的代表 。
国外知名企业成功的商业化案例 , 让易控智驾创始人沃森决心切入矿山无人驾驶场景 。
2008年以来 , 日本的小松和美国的卡特彼勒陆续向智利、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等国的矿山(主要是铁矿、铜矿等)投放了总共约300台大型无人驾驶矿车 , 累计运输矿石超过40亿吨 。
与国外不同的是 , 彼时国内传统矿山行业的痛点十分明显 , 安全生产和招人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 。

矿山|新千亿赛道:这次真“有矿”
文章图片

图源:踏歌智行
贺雄松认为 , 矿山无人驾驶拥有三大优势 。 首先 , 矿山场景不受路权限制 。 其他的自动驾驶开放场景都要到公开道路上 , 目前法规方面尚不成熟 。 而矿山是业主自己内部道路 , 路权方面相对比较简单 ,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
二是矿山场景的可塑性很强 , 对技术友好 。 道路环境如果要改造 , 或者要加一些路端的传感器很方便 , 不需要复杂的技术 , 或者说在自动驾驶技术没有那么成熟的情况下 , 也可以真正让它跑起来去实现商业化闭环 。 在自动驾驶的各个场景里 , 它能够比较早的做到技术可实现 。
三是矿山场景的商业模型非常合理 , 并且市场空间大 。 老一辈矿车司机慢慢退休后 , 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做这个工作 。 另外 , 矿山很多是连续作业 , 所以一台车会对应2-3个司机 , 人车比高 , 这样无人化以后替代的人员数量会比较多 , 能够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较大 。
除了落地较快与商业模型合理等优势 , 政策加持也是矿山无人驾驶赛道火爆的重要原因 。
工信部公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 , 到2025年 , 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 , 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 到2035年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 , 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