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英方软件电子政务跨平台容灾秘籍( 四 )


二、行业现状与需求
提高工作效率 , 建设人民满意的数字化服务型政府 , 离不开政务电子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化技术和设备 。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 , 以 1999 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这一标志性事件为界,之前为政府信息化的前期,之后为政府信息化大规模建设阶段 。 我们总体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
1)网站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 , 更多关注政务信息和流程的公布 , 与群众线上交互等 。 同时 , 通过政府部门的带动 , 培养群众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接受和适应能力 。
2)信息化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 , 实现协同办公、不见面审批、网上执法、网络化管理等 。 这个阶段所面临的挑战是实现孤立部门间流程的统一和协同化 。
3)大数据时代
这个阶段政府的网络建设观念逐渐淡化 , 更多强调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容器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 实现对数据的挖掘、交互、分析、保护 , 同时也更强调数据和业务的安全性 , 强调部门协同打破数据孤岛 , 保障数据价值的时效性 , 加快数据流动 , 最终为供给侧提供需要的数据价值 , 从而为老百姓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 。
时至今日 , 电子政务也从前端网站建设转向基础设施集约建设 , 政务云和大数据中心已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当务之急 。 政务云也是电子政务 IT 发展新 10 年 , 在云计算时代 , 电子政务 IT 基础设施将从分离重新走向融合 , 用户通过云操作系统 , 将数据中心多厂家异构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进行统一融合 , 对外提供开放与标准化的IT服务接口 , 实现数据资源与应用资源的融合 。 为此 , 在众多的子系统与数据库中 , 需要一个平台来传递可靠的、与平台及语言无关的数据 , 且能够把数据透明化 。 这时 , 数据复制技术将在接口调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通过不断的收集、调用、分析数据 , 满足 IT 业务的需求 , 并协助业务模型决策做出更智能的预测 。
硬币都有两面性 , 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在获得集约建设、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 , 也意味着风险共担 。 政务云建设需要评估资源间的依赖关系 , 适当对 IT 资源进行解耦 , 减少 IT 资源的关联风险 , 以及对关键 IT 资源进行容灾备份 , 确保构建在政务云上的系统安全持续运行 。
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 , 是各地政务云建设应当遵循的一个标准 。 当前 , 政务云建设分为内外网 , 以及两地三中心或异地容灾的建设模式 。 即通常情况下 , 在同一个政务云的数据中心 , 管理者会将政务内网系统和外网系统划分为两个区域 , 它们之间的 IT 资源相互独立 , 同时同城采用主备模式 , 在同城 50 公里左右的地方构建备用政务云数据中心 , 当生产数据中心的系统发生故障 , 要么在本地数据中心进行系统切换 , 要么整体切换到备用数据中心 , 实现系统应用的容灾保护 。 最后 , 为了避免区域性灾害如地震、火灾、洪灾、战争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破坏 , 对于重要系统和数据库数据 , 还需要在异地建立灾备中心 , 用于关键系统和数据的恢复 , 符合等保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