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玮杰|年终盘点:2021年,我们被青年力量带动向前( 三 )


向着未知的前路 , 蔡韬和团队成员一起摸索了2000多个日夜 , 直到2021年8月 , 沉寂了6年的团队将他们的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 “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突破 , 将在下一代生物制造和农业生产中带来变革性影响 。 ”论文审稿专家毫不吝啬地夸赞这项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突破 。
蔡韬及其同事如同“魔术师”般的“点石成金” , 让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 让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
“目前我们取得的只是阶段性进展 , 后面还面临着很多难题 。 ”对这一重大成果 , 蔡韬谨慎而务实 。 接下来 , 他们还将应对新的挑战 , 让这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
杨帆:
给望远镜找到最适合的“家”
青海冷湖 , 一个原本因石油资源枯竭而接近荒废的小城 , 2021年因被选定为世界级天文观测台址 ,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杨帆 , 就是选址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 他说:“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 就是给未来望远镜找到最适合的家 。 ”
他们踏遍了冷湖戈壁荒滩 , 决定在一座比戈壁滩平均海拔高出1000至1500米的赛什腾山上搭建观测设备 , “让望远镜能在此处看到最暗的星” 。
“我这辈子的山 , 都在这里爬完了 。 ”杨帆说 , 3年来他们克服在高海拔山上缺氧、寒冷、供电、饮食等困难 , 终于建成关键台址参数测量平台 。
2021年8月18日 , 《自然》杂志发布了这项关于天文观测台选址的重大科学进展 。
少年时 , 杨帆便给自己作出了清晰的规划——考大学、读研、读博、做研究 。 高考后 , 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和数学系 , 此前 , 天文对他而言 , 还很陌生 。 由于热门系“满员” , 他服从调剂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
“在中科院数学所工作的母亲曾认真问过我 , 是否考虑换专业学数学 , 这样将来毕业选择可能更多 。 不过 , 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 , 我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因此 , 我坚定告诉母亲 , 我喜欢天文 。 这个决定 , 让我走到了现在 。 ”杨帆说 。
热爱是一切的起点 , 也是一切的答案 。 爱不停息 , 杨帆的路继续 。
盖志琨:
从“雪藏”化石里发现史前巨鲨
在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科考的日子里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 , 读出了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故事 。
本来 , 盖志琨只想“拓展一下自己的研究视野 , 做一个两三页的简报就差不多了” 。 但随着研究逐渐深入 , 他发现这颗牙齿并不简单 。 它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 , 这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 , 并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8月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发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