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基础研究成果,怎样“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 三 )
在王廷亮看来 , 转化小组在科研项目商业化中能发挥独特优势:“一般而言 , 学校总能比商业公司更早一步发现成果的商业价值、更精准地为成果确定市场定位 。 在转化过程中 , 学校能够提供科学家信赖的技术保密方式 , 又能较好弥补科研和商业两个领域之间的信息断裂 。 ”
但是 , 并非所有研究院所的脚步都跟得上西湖大学 。 由于缺少专业中介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 , 科技成果转化常因信息不对称而付诸东流 , “眼皮底下的宝贝遍寻不着 , 硬是到国外花了一笔冤枉钱” 。 对于这种情况 , 上海徐汇策源健康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中心主任于晓菁表示:“关键是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 。 ”她认为 , 科研机构应将待转化的基础研究成果按领域细分 , 让技术转移人员深入了解对应领域 , 成为“半个专家” , 进入科学家的话语体系 。 在此基础上 , 技术转移人员充分运用自己在知识产权、商务谈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 , 就有望把基础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 。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助理侯莹是一位科技经纪人 。 在她看来 , 科技经纪人的作用之一 , 是帮助成果持有人“选赛道” 。 “事实上 , 只要换个‘赛道’ , 稍加拓展 , 不少研究成果就可以进入市场了 。 但现实中 , 供需双方总是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 , 填补这个差距 , 就需要科技经纪人发挥作用 , 和科学家们相互配合 , 一起唱好为创新创造价值的大戏 。 ”
3、从“被动研究”到“市场命题”
——紧跟需求才能“适销对路”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有一个特点——所需时间可能很长 。
今年上半年 , 复旦大学科研院技术转移中心主任仲实带领团队促成了“在脊椎动物中作为遗传操作和分析工具的PiggyBac”专利的第4次普通许可 , 许可给杭州一家生物技术企业 。
2019年至2020年 , 这件中国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已普通许可给两家上海企业和一家南京企业 , 用于基因突变小鼠培育和新药研发 。
“这项成果2005年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 。 ”仲实说 , “当时的转化要素和市场条件都不成熟 , 申请专利后14年里 , 一直没有转化 , 直到2019年才许可给企业实施 。 ”他认为 , 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要有足够的耐心 。 等到转化环境成熟、市场需求明确时 , 往往会迎来原创技术的产业突破 。
由于基础研究往往离产业应用有较大距离 , 因此很多风投机构和企业不敢投、不愿投 。 除此之外 ,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鲜成钢看来 , 科研人员不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 一味“闭门造车” , 也是关键原因 。
推荐阅读
- Samsung|传三星显示器公司亟需苹果订单来扩大8.5代IT OLED面板生产线
- 爆发|元宇宙与现实并不对立,算力基础设施迎来爆发期丨元宇宙产业观
- 中科院|哪种基因对指纹花纹发挥了主导作用?复旦大学、中科院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出炉
- 国家|我国将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
- 音视频|行业规模将达千亿?声网:实时互动技术是元宇宙底层基础设施
- 空间|网鱼网咖母公司入局VR硬件赛道,要做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建设者”
- 证券时报网|中信证券:虚拟人是元宇宙的重要基础设施 将随元宇宙的开拓不断演进发展
- 鸿蒙|开源鸿蒙 OpenHarmony 3.1 Beta 版本发布:系统基础能力增强
- 通信技术|新法律生效:华盛顿州要求在卖房时披露互联网基础设施状况
- 证券日报|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明确 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