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造出苹果想要的车
文章图片
图1/4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杨洁
来源: 燃财经(ID:chaintruth)
苹果的“割肾行动”越来越深入了 。 年轻人还在为iPhone 12慷慨解囊时 , 大多数人应该都不会想到 , 一年以后 , 更酷更贵的iCar可能就要来了 。
日前 , 据报道 , 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 , 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 。 报道还称 , 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 , 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
消息传出 , 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 , 一度跌幅超过5% 。 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
12月22日 ,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推特上表示 , 近年来他曾考虑将自己的电动汽车公司出售给苹果 , 但苹果CEO蒂姆·库克甚至没有兴趣接见 。 据《财经》报道 , 原因是苹果早有造车的计划 , 2014年 , 苹果秘密筹划的“泰坦计划”浮出水面 。 资料显示 , 苹果最初目标是像Mac和iPhone一样 , 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
特斯拉和蔚来们的下半场 , 即将和苹果狭路相逢 。 这是一场可以预见 , 但又意料之外的竞争 。
科技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 , 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 , 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 。 但现在 , 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 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 , 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
日前 , 百度也传出了亲自下场造车的消息 。 12月15日 , 路透社报道称 , 百度与吉利汽车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 , 商谈组建电动汽车合资企业事宜 。 几天后 , 有媒体报道 , 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 , 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 , 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 , 日前 , 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 , 并开始招募司机 。
但引起轰动的还是苹果下场造车 。 因为 , 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 , 已经多次用硬件改变了世界 。 苹果公司成立后不久 , 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Apple I , 此后 , 个人电脑的概念慢慢深入人心 , 如今 , 电脑已经是生活的标配之一 。
【|没人能造出苹果想要的车】2007年1月 , 乔布斯发布iPhone第一代 , 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帷幕 。 也就是说 , 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 , 是这十几年来 , 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正基石 。
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后 , 从2016年开始 , 就逐渐停滞下来 。 近几年 , 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大家众说纷纭 , 有人看好5G , 也有人看好人工智能、物联网 , 还有人看好生物科技 , 等等 。 但其中有一个方向 , 看好的人特别多 , 那就是汽车 。
作为通往新时代的钥匙之一 , 无论是传统车企 , 还是后来下场的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 , 都没有造出人们想要的车 , 如今 , 以苹果为首的科技公司 , 决定亲自下场造车了 , 新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吗?
科技公司造车 , 新玩家下场
苹果的造车计划 , 早已经在进行之中 。
12月22日 , 有报道称 , 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 , 并且需求量巨大 , 以备苹果明年发布汽车的要求 。 此外 , 据外媒报道 , 苹果的汽车上 , 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 。 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 , 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 。 另据Dig Times的报道 , 苹果在美国的汽车生产线正在筹备中 , 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 , 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 , 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 , 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 , 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
在2019年 , 苹果已经在汽车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 。 而截至今年12月 , 苹果在一年之内 , 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 。 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 , 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汽车、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
这些专利中 , 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 。 例如 , 汽车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 , 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 , 利用AR技术 , 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 , 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游戏、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 , 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
在此之前 , 苹果在自动驾驶汽车方面的研发一直颇为低调 。 2017年 , 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 。 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 , 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 。 这在当时看来 , 并不符合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 ,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 , 也相当简单粗暴 。 因此 , 和谷歌等老对手比 , 苹果在自动驾驶方面 , 显然表现并不突出 。
文章图片
图2/4
而就在2018年7月 , 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 , 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 , 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 , 正准备离开美国 , 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 。 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 , 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 , 从事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 , 占比达到了3.7% 。
2018年8月 , 苹果召回了曾在苹果任职过的特斯拉高级副总裁Doug Field , 推动苹果在汽车方面的研发落地 。 随后 , 苹果又接连挖走了特斯拉的两位研发副总裁 。 2019年 , 苹果收购了吴恩达担任董事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 。
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 , 苹果并没有发表相关的时间表 。 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 , 苹果的汽车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
而国内的科技巨头们 , 也同样被卷入了下场“造车”的风浪中心 。
针对“百威”即将携手造车的消息 , 百度表示“不作评论” 。 但在消息传出后 , 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 。 美东时间12月16日 , 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 , 一度突破200美元 。 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 , 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 , 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 。 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 , 还是2019年的4月12日 。
今年11月 , 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 。 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 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 , 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 。 日前 , 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 , 并已经开始招募司机 。
12月17日 , 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 这个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 , 在一个月前正式启动 。
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科技公司 , 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 。 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 , 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 , 但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 。
在华为Mate 40的发布会上 , 华为就推出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HI” , 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作为手机业务之外的突围方向之一 。 采用华为解决方案的车辆 , 车上将贴上华为“HI”的logo 。 华为曾声明不准备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 但这种与车企的合作方式 , 坦白一点说 , 车企已经基本成了华为的“代工厂” 。
除此之外 , 华为和长安汽车的合作 , 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 。 华为、长安汽车和宁德时代也宣布 , 联合打造新的高端汽车品牌 。 正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 , 毕竟智能汽车 , 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
不走“互联网造车”老路
科技互联网公司们 , 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 , 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 , 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 , 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 。 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 , 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 , 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 , 来支持未来的发展 , 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 “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
智能电动汽车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 , 今年12月10日 , 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 , 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 , 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 股价和市值一路飙升的 , 还有它的“中国学徒”们 , 包括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在内的“造车新势力” 。 蔚来汽车的市值 , 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
汽车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 。 电动化和网联化在汽车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 。 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 , 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 , 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 , 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 。 自动驾驶汽车 , 将和电脑、手机一样 , “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 , 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 。 ”智行者科技创始人张德兆对燃财经说 。 当汽车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 , 汽车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 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
“技术提升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 已经成为趋势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 为了抓住这一波智能电动汽车的热潮 , 科技公司们也必然不甘于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提供商 。
科技圈跨界造车 , 并不是个新鲜话题 。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 。 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 , 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 , 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 。 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 , 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 。 2018年 , 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 。 2018年 , 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 , 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 , 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
对于造车 , 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 , 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 。 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 , 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 。 对于“只争朝夕”的科技公司们来说 , 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 , 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 , 无疑更具爆点 。
2014年开始 , 贾跃亭在美国开始筹备超级汽车项目 。 第二年 , 乐视智能汽车(中国)公司成立 。 乐视也成为首家进军造车的互联网公司 。 但是 , 造车是个烧钱的项目 , 即使是乐视也承担不起 。 2016年11月 , 贾跃亭发布公开信 , 承认乐视资金链断裂 , 公司扩张太快、蒙眼狂奔让其“后继乏力” 。 到现在为止 , 法拉第·未来的造车动向 , 仍然是扑朔迷离 。
为造车投入了大量心血的 , 还有董明珠 。 当年推动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未果 , 董明珠自掏腰包 , 前后投入了26亿元 , 成为了银隆的第二大股东 。 但珠海银隆也迎来了失败 , 在今年10月 , 它出现在阿里拍卖网上 , 合计2395万股股权被挂出拍卖 。 直至今日 , 格力电器的造车之路依然在探索中 。
造车是个投入巨大的“烧钱”运动 。 为了避免踏入当年“互联网造车”的坑 , 新入局者们也必须谨慎行动 。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 , 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汽车 , 有可能与传统汽车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 , 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 , 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 。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 , 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 。 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 , 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 。 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 。 和华为一样 , 科技巨头们可以不造车 , 但造车的 , 都是它们的代工厂 。 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
文章图片
图3/4
“科技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 , 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 。 包括苹果在内 , 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 , 将是条捷径 。 ”颜景辉说 。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 , 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 。 据报道 , 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 , 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 , 但并未进行下去 。
苹果的策略 , 之前也在“自己造车”和“做软件”之间几经摇摆 。
事实上 , 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 。 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 , 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 , 因此 , 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处于保密状态 , 直到2016年底 , 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 。
而在苹果最初的构想里 , 是秉承公司“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 , 设计独立车型 。 据《纽约时代》早前的报道 , 苹果曾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汽车研发实验室 , 其中也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 试图自己建设汽车产业链条 。
但造车的难度 , 超出了苹果的想象 。 2016年 , 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 , 项目甚至一度搁浅 。 之后 , 苹果汽车项目的倾向也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 直到2018年 , 对于苹果“没有创新”的声音越来越大 。 为了应对这一切 , 2018年8月 , 苹果开始重启智能电动车的研发 。
智能汽车战火纷飞
亲自下场造车的苹果 , 曾经对特斯拉都看不上眼 。
就在12月22日 , 马斯克爆料说 , 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 , 他曾经找过库克 , 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 。 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 。
马斯克所说“至暗时刻” , 大约发生在2017-2019年之间 。 那段时间 , Model 3的产能爬坡 , 交付出现问题 , 公司也遭遇了做空 。 马斯克曾经回忆说 , 那时的特斯拉“距离破产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 2018年接受采访时 , 这位“钢铁侠”红着眼眶说 , 自己常常在工厂里一泡就是个三四天 , 困了就躺在地板上 , 甚至不得不靠药物才能入睡 。
马斯克找到苹果时 , 给特斯拉的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 , 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 。 但连库克的后脑勺都没有见到 。 此时旧事重提 , 不管马斯克是否是想要暗示库克没有眼光 , “当年我你爱答不理 , 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 , 但至少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是 , 特斯拉已经感受到了苹果的威胁 。 特斯拉和苹果 ,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 , 就会迎面撞上 。
现在特斯拉们必须重视来自苹果的挑战 。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 , 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 , 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 , 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 , 一旦下场 , 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 , 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 , 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 ”
尽管业界对于“后来者”苹果的技术能力还有所疑虑 , 但苹果多年来 , 也始终没有放弃对苹果汽车的研发 。 这次关于苹果造车的信息突然增加 , 也有可能意味着 , 它真的在加速了 。
文章图片
图4/4
苹果想要造的车 , 在酷炫程度上 , 甚至超过了特斯拉 。
试想一下 , 当你拥有一辆汽车 , 可以和Siri自由地语音交互、实现自动驾驶;可以通过门把手进行人脸识别 , 保障安全;你可以在挡风玻璃上观看视频和VR路况 , 并且可以通话 , 开视频会议 , 对方的显示画面 , 和真人一样大小;乘客可以在座位上玩VR游戏;当你停放在狭窄路段时 , 你的车门可以向上滑动打开 , 产生剐蹭时 , 保险杠可以伸缩;在你的手机上 , 所有的信息和汽车也将实现打通共享 。 当车子电量不足 , 它可以自动驾驶到充电站自行充电 。
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 , 无论苹果与特斯拉战况如何 , 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 , 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
留给新造车势力们的压力 , 也在增加 。 那么 , 百度滴滴们 , 又是否将与新造车势力们“必有一战”呢?
实际上 , 科技互联网公司们的影响 , 早已经进了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
2019年 , 蔚来汽车曾一度面临融资难题 , 新车销售量直线下降 , 亏损状况严重 , 又遭遇了车辆自燃风波 , 股价不断下跌 , 在当年10月一度跌至1.19美元/股的低位 。 2019年9月 , 蔚来发行了2亿美元可转债 , 腾讯出手认购了一半 , 为李斌缓解了危机 。 当年11月 , 腾讯又为蔚来从中金公司找来了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奉玮 , 担任蔚来的CFO 。
而在蔚来汽车资金吃紧时 , 小鹏汽车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 , 得以继续发展下去 。 在今年6月 , 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汽车的D轮融资 。 蔚来与威马的背后 , 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
对于国内的造车新势力而言 , “未来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并存 。 ”颜景辉说 。 但是 , 在他看来 , 苹果等下场造车的科技公司们 , 却将是搅动传统车企们的“鲶鱼” 。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 , 一旦科技公司进入造车领域 ,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 ”颜景辉说 , “但是 , 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 , 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 , 也是个机遇 。 ”而他也表示 , 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 , 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
“实现智能化 , 这不是发展问题 , 而是生存问题 。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智能化|适老化服务让银行更有温度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功能|Linux 微信官方版 2.1.1 正式发布
- 网络化|工信部: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 识别|沈阳地铁重大变化!能摘口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