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梁启超|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文章图片

《“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 , 贾立元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 , 320页 , 59.00元
西方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些神话或是神学著作 , 到了启蒙时代 , 后世公认的科幻小说所应具备的基本元素逐渐齐全 , 形式也相对完备 。 科幻小说的子类型很多 , 主题也非常丰富 , 尊重科技的未来幻想和反思科学的社会批判兼而有之 。 近年来 , 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创作蔚为大观 , 成就斐然 , 这一类型文学及其相关文艺形式在国际国内市场引发了热烈反响 。 比较符合西方科幻小说定义的本土科幻小说创作始于晚清 , 这本《“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的作者 , 同时也是著名的科幻文学作者(笔名“飞氘”) , 即以此为题 , 直面本土科幻文学源头的现代迷思 。
和西方科幻小说的溯源一样 , 晚清科幻小说同样存在创作实际和后世追认并不同步的同题 。 “科幻小说”的命名和界定标准在晚清中国是否有效?哪些文本可以被认定为科幻小说?当时的不少科学幻想在技术进步的视域下已然“过时” , 审视此类未来向的过去时文本内容应持何种立场?在绪论部分 , 作者即以长驱直入的方式清理了横亘在“晚清科幻小说”这一议题之前的两个主要障碍:
其一 , 针对“晚清科幻小说”概念界定暧昧不明及其实指对象羌杂含混的现象 , 作者在一一审察了学界现有的称名方式后 , 从本质论的角度大胆提出了对“晚清科幻小说”的创新界定:以“现代”新知对前科学时代的旧幻想进行规划和收编、用新方法去探索“未知”的写作 。 因此 , “晚清科幻”的标志性就体现在“‘现代’眼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 而这也是本书书名“现代与未知”的由来 。 如此一来 , 当时被标榜为“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哲理小说”“理想小说”但同时符合这一定义的文本可以被直接纳入讨论范围 , 而像谭嗣同《仁学》等同样符合这一定义的非小说文本也能够顺理成章地展开文本分析 , 体现了开阔的研究视野 。
其二 , 在现今“已知”的视角下对曾经“未知”的书写进行阐释的操作 , 容易陷入“倒放电影”的陷阱 。 作者把对晚清科幻小说的阐释建立在时代坐标划定的知识谱系之内 ,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的后设视角带来的遮蔽 。 作为本土原创科幻小说的先驱 , 这些研究对象和文本难免有“叙事粗劣、思想幼稚”的一面 , 若以当代读者的眼光和知识背景来看 , 其对科学幻想的容受和书写多有离奇荒唐之处 。 通过爬梳近代文献史料 , 作者尝试将晚清科幻小说中的“知识”尽可能地还原到时人所处的语境生态之中 , 将期刊上的只言片语和文本中的器物意象联结起来 , 交待知识获得和传播的原生背景 , 让读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聚焦在这些小说带来的“洞见”上 。 同时 , 文本中的某些“异常”也可能是导向晚清文学时代内核的重要缝隙 , 对其中值得进一步探求的线索也有深入的追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