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三 )


梁启超|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文章图片

《点石斋画报》“气球破敌”插画
意图穷尽对世界的认知这一外求路径走到尽头以后 , 人们对自我和心灵的探索往往才得以适时开启 。 《治心免病法》对谭嗣同的人生观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 制造了以心为主的新型宇宙 。 “催眠术”被晚清的革命党人相当认真地纳入革命活动的辅助手段之中 。 “脑电心光”作为新的疗愈手段 , 迎合了古老的肉体想要“洗心革面”、重铸精魂的需求 。 晚清科幻小说及其周边文本对精神和心灵的倚重 , 暗含以先进之“灵学”对抗物质的企图 , 寄托了弱势族群以心之力实现后来居上的期待 。 而晚清科幻小说本身 , 即是一种精神性的产物 , 更偏向于“软科幻” , 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受到了它的感召 , 决然踏上为国民寻找现代性出路的旅程 。
作者贾立元不仅是晚清科幻小说的专业研究者 , 也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学领域声名鹊起、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 。 这一得天独厚的双重身份 , 赋予了他对科幻文学所抱有的更加深刻的理解 , 以及兼具严谨学术质素和巧妙文学表达的写作风格 。 研究触及到的文本个案 , 解读非常细腻 , 充满抽丝剥茧的反转趣味 , 但受制于议题排布的整体性 , 仅对四个议题做了专精的求索 , 读来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 作者尤其擅长用细节的拼接式陈述制造历史的在场感 , 令人为之耸动的同时也营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而想象力和神秘性 , 恰是科幻小说的重要特性 。 能够同时“兼容”科幻文本和学术研究的属性 , 作者深厚而诡谲的文字驾驭能力可见一斑 。 略有缺憾的是 , 由于晚清科幻文学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 , 作者不得不将不少笔墨花费在了对既有研究基础的概述和纠偏上 , 既有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或主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广度 。 此外 , 对“现代”的发掘离不开对传统的观照 , 这些在创作类型上具有颠覆性的文本 , 在叙事技巧上却与传统旧小说并未做出明显的切割 , 甚至是借助传统风格的力量流布“现代”的内核 。 若能在晚清科幻小说译介与创新的本土化方面展开更多的论述 , 或许有助于清晰地揭示研究对象特异性的一面 。
梁启超|常方舟评《现代与未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见的星空的名字
文章图片

飞氘所著《中国科幻大片》
正如作者在绪论所言 , 对晚清科幻小说的研究并不完全要求读者退回到前现代的立场 , 过分吹捧或迎合其中的“现代性” , 而是需要沿用“一个充分理性化了的当代读者”身份 , 认识到晚清科幻小说大多具有实验性、非传统的特征 , 从而客观评估其叙事技巧和内容价值 。 然而 , 如果盲目信奉“当代”相对于“现代”甚至“前现代”更“现代” , 为具有“后视之明”而沾沾自喜 , 就存在被新的身份所蛊惑的危险 。 读者固然可以轻易地谈论晚清科幻小说的局限性 , 但这些文本何尝没有准确地预言和逼真地描述人类当前的处境?晚清科幻小说中的某些“未知” , 对当下而言恐怕也并不是全然“已知” 。 而“现代”和“未知”相遇之际碰撞出的种种问题 , 也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现代镜像 , 映射出我们从未出走或远离的幻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