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人脸识别有易破解隐患 准确定罪存在一定争议( 三 )


第三类是行为人将其控制的照片加工成人脸验证视频 。 例如在一宗案件中 , 张某雇佣姚某萍 , 并指使余某飞使用大量公民个人身份信息注册某宝账号 , 再使用软件将公民头像照片制作成公民3D头像 , 从而通过某宝(第三方支付平台)人脸识别认证 。 张某、姚某萍等人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某宝提供的邀请注册新某宝用户的相应红包奖励(每个新注册某宝 , 行为人至少可以获取28元收益) 。 案发后 , 警方从张某处查扣近200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 从2018年7月至案发 , 张某共使用他人个人身份信息注册成功至少547个通过人脸识别认证的实名某宝账户 , 从中非法获利15316元 。 2019年11月 , 浙江省江山市法院一审判决张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诈骗罪 。
隐患犹存
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的黑色产业链已相当“成熟”
羊城晚报:前不久 , 有媒体根据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法院的一宗盗窃罪案判决书报道称 , 男子黄某辉“翻开前女友眼皮”盗刷15万余元 。 “翻脸皮”的做法能否“骗”过人脸识别系统?
周光权:可以说 , 靠掰眼皮、翻眼皮“骗”过人脸识别系统是不可能的 。
羊城晚报:那会不会是被告人通过非法手段使用真实的人脸识别数据取财?
周光权: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法院在黄某辉案的一审判决书中 , 只提到黄某辉“用支付宝人脸识别功能进入支付宝” , 但具体是怎么进入的不得而知 。 所以 , 我不能判断被告人是通过非法手段使用真实的人脸识别数据取财 , 还是使用制作模拟人脸模型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的方式取财 。
目前 , 通过非法手段使用真实人脸识别数据取财的案件 , 主要有强迫他人“刷脸”取财、欺骗他人“刷脸”后冒名取财两种类型 。 而强迫他人“刷脸”取财的发案率相对较低 , 在司法实践中定抢劫罪争议不大;欺骗他人“刷脸”后冒名取财的行为是定诈骗罪还是盗窃罪则存在争议 。
羊城晚报:这么说 , 人脸识别技术或系统不太容易被破解?
周光权:并不是 , 相反 , 它容易被破解 。 目前 , 制作模拟人脸模型以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的黑色产业链已相当“成熟” , 许多软件代码已经开源 , 用身份证照片就可以从技术上模拟张嘴、眨眼等动作 , 仿真效果很高 , 可以骗过许多人脸识别平台 。
今年2月 , 清华大学Real AI研究团队利用对抗样本干扰技术 , 在短短15分钟时间内就成功破解了19款国内主流手机的人脸识别系统 。 人脸识别验证防破解能力弱 , 既暴露了日常应用程序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所存在的漏洞 , 也给准确定罪带来了一定的争议 。
羊城晚报:那么 , 破解人脸识别的犯罪 , 依现行刑法规定该如何准确定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