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蚁|爱德华·威尔逊去世:20世纪“蚁人”是如何诞生的( 六 )


这种有关固定行为模式以及释出物的观念 , 令我想到一条途径可以进入未知的蚂蚁沟通世界 。 这个方法应该是由几个前后连贯的步骤组成的:把蚂蚁的社会行为破解为固定行为模式;然后 , 再利用试错法 , 定出是哪些分泌物里含有这种释出物;最后 , 由该分泌物中区分并鉴定真正起作用的化学物质 。
寻找神秘的蚂蚁信号
【工蚁|爱德华·威尔逊去世:20世纪“蚁人”是如何诞生的】据我所知 , 我是唯一一个想到这个研究方法的人 。 因此 , 我觉得并不需要急着开始 。 无论如何 , 我总觉得应该先完成博士论文再说 , 而我的博士论文实验 , 是关于毛山蚁属蚂蚁的解剖及分类 , 非常累人 。
1954年秋天 , 博士论文大功告成后 , 我离开美国前往南太平洋 , 展开我的蚂蚁生态学研究 , 以及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 。 四年后 , 我总算在哈佛大学拥有设备良好的实验室 , 可以开始研究蚂蚁沟通的化学释出物 。 即使到了那个时候 , 其他人显然还是没想到这个点子;我的机会相当大 。 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卡尔森(Peter Karlson) , 以及卢斯彻(Martin Lüscher)等人是在一年之后才把“费洛蒙”(pheromone)这个词引进动物行为学词汇 , 以取代原先的用语“外荷尔蒙”(ectohormone) 。 他们将“荷尔蒙”这个词定义为“动物体内的化学信息素” , 费洛蒙则为“动物个体之间的化学信息素” 。
我从外来火蚁开始研究 , 这是从我上大学以来 , 最喜欢的一种蚂蚁 , 而且它们也是最容易在实验室饲养的社会性昆虫之一 。 我新设计了一种人工蚁穴 , 用树脂玻璃做成小室和隔间 , 再把它们立在大玻璃平台上 。 这种设计使得我能持续观察到整个蚁窝 , 而且我还能自由安排时间 , 随时进行实验并记下所有蚂蚁的反应 。 这个超级简单的蚁窝并未使工蚁一筹莫展 。 一小段时间后 , 它们就适应了新环境的灯光 , 以看来很正常的方式执行日常任务 。 它们很快就繁殖兴旺得犹如住满了小鱼的金鱼缸 。
火蚁最明显的沟通形式 , 莫过于在通往食物的路径上留下气味 。 兵蚁单独离开蚁窝出外觅食时 , 走的路径是不规则的 。 当它们遇到太大或很难一次运完的食物 , 例如最常见的是死昆虫或蚜虫蜜 , 这时它们就会以一条较为笔直的路径走回巢中 , 并且在归途中一路留下气味 。 于是 , 部分同窝的蚂蚁就会跟随这条看不见的小路 , 前往食物所在地 。 当我由侧边观察觅食蚁时 , 我注意到 , 兵蚁在归途上总是让腹部尾端(也就是蚂蚁全身的最末端)触着地面 , 而且每隔一小段距离 , 就把尾部刺针突出、拖拉一下 。 很显然 , 它们的化学释出物就是由刺针放出来的 , 方式颇类似墨水自笔尖释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