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文章图片
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于松叶 编辑|汉卿
来源:科技新知(ID:kejixinzhi)
2017年9月 , 学霸君创始人张凯磊入选了《财富》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 , 和他一同入选的 , 有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美团创始人王兴、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等互联网行业翘楚 。 值得一提的是 , 张凯磊是榜单中唯一一位教育领域的创业者 。
在线教育的行业混战已长达七八年 , 即便竞争激烈 , 但学霸君已然是公认的赛道内头部平台 。 2020年有许多恶性暴雷事件 , 前有在线教育企业海风教育和优胜教育崩盘 , 后有长租公寓头部企业蛋壳暴雷 。 无人料到 , 就在2020年即将结束的时候 , 早已跻身在线教育第一梯队的学霸君也被曝光资金链断裂 , 即将倒闭 。
一个头部玩家的暴雷 , 不仅仅是给消费者和员工带来经济损失这么简单 , 更可怖的是 , 它像一个刀片 , 划开了在线教育行业的阴暗角落 , 也犹如一张重重跌落的多米诺骨牌 , 可能会给整个在线教育行业带来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
01 暴雷牵出行业畸形
和作业帮、猿辅导等平台一样 , 学霸君也是靠题库、搜题和在线答疑这“三板斧”起家的 。 2015年起 , 教辅类产品纷纷试水在线辅导 , 学霸君也于2016年年末推出新产品“君君辅导” , 正式搭上在线辅导这辆快车 。
事实证明 , 在线辅导确实是资本在教辅类产品身上所能看到的最佳变现模式 , 学霸君在一个月之后宣布完成1亿美元的C轮融资 。 这也意味着 , 学霸君开始从工具型产品向服务型产品进行转型 。
2017年 , 是学霸君最为风光的一年 。 这一年 , 学霸君加大了宣传力度 , 视频广告多了起来 , 张凯磊也频频接受采访、出席各种大会 , 谈论着如何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时兴的技术应用到在线教育产品中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在强势营销的加持下 , 学霸君的用户数从前一年的2500万飙升至8000万 , 成功跻身在线教育第一梯队 。
和多从大班课、小班课入手的竞争对手们不同 , 学霸君决定专注于一对一模式 。 于是 , 君君辅导升级成了产品调性更加明显的“学霸君1对1” 。
张凯磊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无不自豪地表示 , “其他人(平台)都是倒过来的 , 从超级大班课到小班课 , 再到一对一 , 这是顺着用户筛选的逻辑 , 我们正好倒过来做 , 当我们的业务达到一定量级后 , 再开始小班业务 。 ”
事实是 , 大班课赛道实在是太过拥挤 , 学霸君想从竞争尚不激烈的一对一模式入手 , 抢占细分市场 , 从而获得优势 。 这种思路看起来没问题 , 但是却忽视了一对一模式会带来棘手的重资源、高成本问题 。
猿辅导早在2017年就关闭了初中一对一业务 , 2019年年初 , 又毅然关闭了高中一对一业务 。 猿辅导解释道 , 在整顿背景下 , 由于一对一业务的授课老师非全职员工 , 因此很难控制公立校老师兼职情况 。
这种说辞 , 侧面反映出了一对一模式下 , 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客观事实 。 有在线教育从业者对「科技新知」表示 , 许多平台在急于扩张的情况下 , 会放宽教师招聘标准 。
2018年11月 ,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 , 要求线上培训机构必须将教师的姓名、照片、教师资格证号等信息在其网站显著位置公示 。 但此后两年多时间里 , 学霸君多次被媒体指出未公示教师信息、公示信息不全和公示人数不足等问题 。
「科技新知」观察发现 , 目前学霸君官网的教师信息公示栏中的教师信息已经补全 , 但却不再显示页数 , 同时教师信息采用乱序排列 , 翻几页之后会发现教师信息重复的情况 。 如此一来 , 外界便难以推断其真实教师人数 , 也方便平台浑水摸鱼 , 将资质不够的老师加塞到平台授课 。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文章图片
图2/5
学霸君官网教师信息页面
至于高成本问题 , 便更加无可避免 。 在一对一辅导模式下 , 平台聘用教师的成本和网络授课的带宽成本都成倍增加 , 这使得本就获客成本高昂的学霸君1对1的资金压力更加不容乐观 。
但对于一对一模式来说 , 最为致命的还是教师资源不足、招聘门槛放低之后的连锁反应 。 教师资质一旦不达标 , 就会直接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 进而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 。 如果学生的成绩提升不明显 , 家长的退费率就会变高 , 从而给资金链带来巨大压力 , 进而导致崩盘 。 至此 , 学霸君的死亡轨迹已经很清晰了 。
全力押注一对一模式 , 让已经走到行业头部的学霸君轰然倒塌了 。 但也暴露出了整个在线教育行业营销费用高昂、诱导家长分期贷款等行业通病 。
在线教育行业多年来始终沉浸在“烧钱换规模”的不健康成长模式下 , 投放广告、赠送给免费体验课、扩大销售人员规模 , 在线教育平台需要烧钱的地方太多 。 这些成本 , 最后无可避免地转嫁到了用户身上 。
为了让用户心甘情愿地接受较高的课程价格 , 在线教育平台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各种卖课套路 。 例如 , 销售人员会先报出更高的价格 , 然后以所谓的优惠价格进行“促销” , 并以“限时限量”“过期涨价”等套路催促家长尽快买课 。
就在学霸君暴雷的前几天 , 其官方还发出公告称 , 2021年课程将开始涨价 , 但旧课时不受影响 。 有在线教育从业人员告诉「科技新知」:“这是教育机构常用的刺激家长充值的方法 。 ”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文章图片
图3/5

如果有家长对动辄几万的“优惠价格”犹豫不决 , 销售人员便会诱导家长通过分期贷款形式进行付款 , 通过多次降价、烘托升学焦虑等手段催促家长尽快签约 。 许多家长反映 , 在实际签约过程中 , 销售人员会刻意隐瞒分期贷款这一重点 。
许多“被贷款”的家长在事发后才知道 , 自己并不是每个月直接向学霸君方面支付学费 , 而是银行已经提前将钱划给了平台 。 自己每月给银行打的钱 , 其实是还贷款 。
分期贷款是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的主流缴费形式 , 名义上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现金压力 , 实际上是保障了平台的现金流 , 因为一来能够提前拿到学费 , 二来能够利用征信机制逼迫家长按时还款 。
在学霸君暴雷之后 , 众多家长发现想要终止还款 , 就必须联系学霸君方面解约 , 但是班主任们早已联系不上 。 莫名其妙地背负贷款、孩子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学、解约无门 , 家长们被学霸君逼进了死胡同 。
02 同行分食“遗骸”
目前来看 , 在线教育同行对学霸君的破产倒是喜闻乐见 , 并不担心这一波暴雷会波及到自己 , 而是迫不及待地分食学霸君的资源 , 将其“遗骸”作为自己的“养料” 。
在最早的爆料中 , 均提到学霸君的合肥分公司将被并购一事 , 至于究竟是并购给作业帮还是51talk , 各家媒体的口径不一 。 还有媒体提到 , 学而思已经在和学霸君对接 。
媒体后续求证中 , 作业帮的工作人员否认并购一事 , 但表示会对学霸君员工开放招聘通道 。 51talk的工作人员对支援一事表示不知情 。 网传张凯磊的回复截图则称 , 合肥分公司将由51talk接手并支付员工的12月份工资和社保 。
学而思方面尚未回应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 好未来(学而思网校主体公司)是学霸君B轮融资的投资方之一 。 有媒体去学霸君总部探寻之后发现 , 学而思的工作人员已经过去挖人了 。
学霸君前工作人员李雯对「科技新知」表示 , “所谓的并购和对接只是在安抚人心 , 我们心里清楚 , 这些机构是让学霸君员工走正常的招聘渠道 , 意味着不会不会接盘所有员工 。 怎么会有公司愿意全盘接手呢?现在的学霸君只是个空壳 。 ”
至于工资 , 员工们并不持乐观态度 , 认为大概率拿不到钱 。 有员工晒出和张凯磊的对话截图 , 张凯磊表示 , 如果员工不去面试 , 就更无法拿到12月的工资 。 但重点是 , 即便员工面试成功 , 也只能拿到基本工资 。 面对员工的赔偿要求 , 张凯磊没有正面回应 , 而是强调:“走法律程序 , 预计8个月起(才能有结果) 。 ”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文章图片
图4/5

在学霸君破产相关新闻和受害者求助贴之下 , 学霸1对1的头号竞品掌门1对1已经打出了“学霸君1对1员工可内推”“学霸君1对1用户有优惠”的广告 , 想要吸收学霸君的员工和用户资源给自己“输血” 。
也有其他教育机构的销售人员 , 已经混进了学霸君家长维权群内 。 这些销售人员以受害家长的身份和其他家长攀谈 , 然后以自家孩子已经换了更靠谱的网课平台为由 , 推广自家平台 。 由于朋友圈内推广内容并未删除 , 有些机构员工立刻被家长识破了身份 。
维权群内有不少学生家长反映 , 最近一段时间 , 有多个在线教育平台频繁给自己打电话 。 对此 , 有行业人员对「科技新知」透露:“这种现象很普遍 , 基本都是网课班主任将家长信息卖给了其他机构 。 为了规避潜在风险 , 班主任使用的是非常隐蔽的方式 。 比如 , 班主任会在微信群内发一个其他平台的赠课链接 , 诱导家长填下个人信息 。 ”
据了解 , 在线教育行业的工作人员流动情况很大 , 教师和销售人员跳槽至竞品机构的情况十分常见 。 在这种行业背景下 , 许多班主任和平台的关系就不是很紧密 , 对平台的认同感也很低 , 所以即便明知将家长联系方式泄露给其他平台会分流自己所在平台的用户 , 也依然无所顾忌 。
反过来 , 去竞品的班主任手中购买家长信息 , 也是许多平台都会干的事情 。 班主任纷纷泄露家长信息 , 平台纷纷买家长信息 , 行业的获客方式愈加的魔幻 。 因为贿赂网课班主任 , 终归还是比投放广告的成本小很多 。
此外 , 平台工作人员潜入竞品的家长群也是常事 。 中小平台若是在模式或服务上有创新之处 , 也会立刻被同行抄去 , 整个行业同质化严重 。 创新的玩不过烧钱的 , 整个在线教育行业最后变成了资金实力的比拼 。
过大的资金压力 , 又让网课平台不得不侧重于卖课 。 重销售 , 轻研发 , 也渐渐成为行业畸形态势之一 。
近两年 , 在线教育行业马太效应初显 , 因为家长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头部平台 , 相信强者恒强 。 但是学霸君的暴雷 , 让家长们的意识到过往这种简单粗暴的判断方法失灵了 。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03 对行业的打击和分化
虽然学霸君目前面对员工、家长和媒体时反复强调“没跑路”“正在协调各方资源安排员工”“承诺给家长解决方案” , 但其暴雷前后的一系列实际表现 , 和其言论明显背道而驰 。
一边是家长的痛斥:“直到暴雷前几天 , 学霸君的班主任还在催我续费 , 分明是准备跑路之前大捞一笔!”
另一边 , 员工们也是有苦难言 , 学霸君前员工高红告诉「科技新知」:“根本没有员工提前知道这个情况 。 传出倒闭的前一天 , 员工们还在冲业绩 。 12月是窗口期 , 所以班主任团队的业绩目标定得比较高 , 是4000万 , 已经完成了3700多万了 。 这还不包括前端销售人员的业绩 。 ”
至于今年的营收情况 , 高红则认为还可以 , “今年的毛收入肯定没有去年多 , 后面也是因为一对一做不下去 , 才开展小班课 。 ”
小班课项目归属于张凯磊的新的在线教育项目——优学课堂 。 优学课堂原本和学霸君一样 , 同属于苏州谦问万答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但是有员工透露 , 优学课堂已经完全与学霸君脱离 , 成立了新公司 。
目前 , 员工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张凯磊是否把资产转移到了新公司 , 以及自己的工资或学费是否还能追讨回来 。 对此 , 张凯磊近日回应媒体 , 不会跑路和转移财产 。
但有家长对「科技新知」反映 , 两天前 , 其所在的维权QQ群内 , 用于统计家长损失情况的在线统计文档被人改得面目全非 。 家长们这才恍然发现 , 群内早已混进了“内鬼” 。 经由此事 , 家长们的愤怒情绪达到了极点 。
学霸君的暴雷 , 对班主任、销售等行业人员的从业信心也造成了不小打击 。 传出倒闭消息之后 , 学霸君方面要求班主任的工作手机上缴 , 并删除家长联系方式 。
“有些家长重新加回了我 , 我只能尽量帮他们想办法 , 但我又何尝不是受害者?以后的话 , 会去更大的平台或者干脆离开这个行业 。 ”学霸君班主任张粒吐槽道 。
学霸君的暴雷 , 给行业带来沉重一击 , 也为行业做了一个最坏的示范 。 如果学霸君平安落地 , 类似的暴雷事件只会越来越多 。 基于这种推测 , 家长们也不禁怀疑 , “如果学霸君都玩不下去 , 那么中小平台还值得信任么?谁会是下一个学霸君?”

|学霸君暴雷背后:行业畸形、分食“遗骸”、两极分化
文章图片
图5/5

部分家长如惊弓之鸟 , 开始对网课平台失去信心 , 但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 , 网课着实成为部分家庭学生的刚需 , 基于以往的方法论 , 家长会选择更加头部的教育机构 。 往后的日子 , 行业内的马太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 大平台将如鱼得水 , 中小平台则会步履维艰 。
某腰部在线教育平台的员工告诉「科技新知」 , 受学霸君暴雷影响 , 最近几天有许多家长联系退款 。 学霸君这一反面案例 , 让本来平稳发展、没有资金压力的中小平台也压力骤增 。
与中小平台截然相反 , 短短一周内 , 诸多头部在线教育平台传出融资消息 。 12月24日 , 媒体确认猿辅导融资3亿美元;28日 , 作业帮宣布融资16亿美元;29日 , 好未来达成33亿美元私人配售协议;同日 , 跟谁学宣布8.7亿美元定增资金到位;掌门教育也传出明年将赴美上市的消息 。
在线教育行业已经到了决定命运的临界点 , 越来越多的中小玩家要面临淘汰危机 。 大平台则可能需要针对学霸君暴雷牵出的行业问题作出整改 , 以重建用户信心 。
决定行业命运的时刻终会到来 , 只不过学霸君的轰然倒下 , 加速了行业的进程 。
(文中李雯、高红、张粒为化名)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