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专家:任何一个聪明的商家都不会持续使用“饥饿营销”当噱头( 二 )


此外,过了“饥饿营销”的阶段后,企业的常态化产品还是要给消费者以公平公正的选择,不能说有意的通过囤货,制造奇货可居来持续进行“饥饿营销” 。我觉得任何一个聪明的商家还是会通过持续的、规律性的产品供给去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因为毕竟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才是企业持续创造更大利润来源的保障 。
央视网采访人员:面对网红店的“饥饿营销”,消费者应该注意什么?
周清杰: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消费者应该更加理性成熟,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供给充裕、更加多元化,我们的消费者自然也会更加理性,不会出现这种类似抢购的行为 。
张志安:对消费者本身而言,我觉得还是需要自我消费心理的调节,我们要真正买我们需要的,而不是去买大家追捧的,或者是买貌似稀缺但是自己并不需要的 。
但如何判断物品是否“稀缺”,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比较难的问题 。这就涉及管理方、监管部门、工商消费管理部门对现象级的,或者是特别大的金融营销事件进行必要的程序确认和监管,以此来确保“饥饿营销”能够“有度”,而不是刺激异化消费心理和制造异化消费场景 。
央视网采访人员:如何看待“黄牛”介入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
周清杰:“黄牛”的行为实际上属于擦边球,主要还是在市场供远小于求的时候,他们才会出现 。企业之所以不明确制止,是因为“黄牛”在普通消费者到达之前,能提前把市场库存消化完,能够让企业提前实现现金回流,对于企业来讲就增加了资金的流转速度 。
而且,如果差价不是特别离谱的话,我估计下家(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太高就是暴利,就是扰乱市场经济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如果接到举报是要打击的 。
张志安:其实企业也得利了,黄牛也得利了 。因为黄牛的参与会制造商品的稀缺性,然后放大消费者消费的欲望,对企业来讲是有好处的,所以我觉得企业默认这种灰色地带存在 。
对这样的消费的利益链,我觉得还是需要监管的介入,因为我们不希望一个正常产品是通过黄牛在其中制造差价来获利的 。我更希望好的产品和服务是直接从企业到达消费者的 。
所以,我觉得企业还是应该立足于更长远的战略利益,更大程度地尊重消费者,对这种泡沫型的营销手段要努力规避,做真真实实的营销,企业才能获得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
【视点·观察|专家:任何一个聪明的商家都不会持续使用“饥饿营销”当噱头】周清杰:当然,不要动不动总想着我们是经济警察,要打击商家企业,因为始终存在“一个愿买一个愿卖” 。另外这个品牌的价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构建起来的,它一定有独特的东西在支撑着 。这种营销方式中当然会有一点“泡沫”,但是绝对不是平白无故就有如此大的效应,这其中一定有合理性的东西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