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葩说、付费课程崛起的时代,知识分子更失落了吗?(28)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作者:许纪霖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2月

新京报:偶像坍塌以后 , 进入虚无和怀疑盛行的时代 , 启蒙似乎未能解决人的精神信仰问题 。 在怀疑的时代 , 人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信仰?

许纪霖:所谓“信仰”有不同的层面 , 有一个比较浅的层面 , 我称之为伦理道德底线和政治底线 , 是非善恶的底线要清楚 , 决不能虚无 , 否则就会很可怕 。 但是很可惜 , 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在这一点上都是模糊的 , 就像钱理群教授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 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内心没有基本的价值观 , 只要能“成功” , 干什么都行 , 这是最可怕的 。 从这个角度而言 , 我是一个坚定的反虚无主义者 。

所谓“启蒙”所要做的 , 恐怕只是为大家提供一套道德和伦理底线 , 解决一个低层的问题 , 即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 。 而更高阶的困境 , 即人应该做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由一些高级的宗教或者文明来解决 。 启蒙只能解决世俗层面的问题 , 而那些心灵深处的终极性问题 , 则需要依靠一场古典的复兴 , 到轴心时代的基督教、佛教、儒家、道家和古希腊文明中去寻求答案 。 答案是开放的 , 可以各取所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