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第三方平台黑幕:卖家被黑之后解封太难( 九 )

第二种类型是“自有品牌”卖家。与其与其他几十家销售商竞争出售同类产品,他们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些卖家中有些推出了原创产品,与传统企业类似,尽管它们几乎完全建立在亚马逊的基础上,但许多商家只是在来自中国的热门商品上加上了自己标识,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商品目录,包括纺丝机、牛仔靴以及生存装备等。其结果是,只有在亚马逊上销售基本相同产品的品牌出现了寒武纪式的爆炸式增长。最近,他们的地位又得到了新一代卖家的强化,这些卖家位于中国,与产地距离更近。

尽管自有品牌卖家仍然面临来自其他购买或假冒其产品的销售商的竞争,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围绕“购买框”(Buy Box)的争斗。相反,他们发现自己在一个新领域展开竞争——亚马逊的搜索排名。在亚马逊上,大约70%的搜索是关于“跑步鞋”或“牛奶泡沫”之类的普通产品,而不是品牌。亚马逊让购买东西变得如此容易,以至于顾客常常会在看到Prime配送服务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购买。

如果卖家能够利用亚马逊的算法为自己的品牌赢得高分,那么他们的销量就能超过家喻户晓的大品牌。但搜索位置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围绕“购买框”的竞争蔓延至激增的普通品牌上一样,围绕搜索排名的竞争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卖家的竞争焦点不在价格和质量,而是在谁能最好地破坏上面的排名。如果破坏者对亚马逊的系统足够熟悉,他们就能把对手困在亚马逊法庭的超现实边缘地带。

推荐阅读